AD
首页 > 财富故事 > 正文

“在行”真的行吗?

[2016-02-19 12:20]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admin  阅读量:9558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今年3月果壳网推出了主打经验交谈的O2O平台——在行,旨在创建一所虚拟的社会大学,由行家帮助创业者指点项目。...
        导读:今年3月果壳网推出了主打经验交谈的O2O平台——在行,旨在创建一所虚拟的社会大学,由行家帮助创业者指点项目。

        “在行”,是今年3月果壳网推出的主打经验交谈的O2O平台,旨在帮助创业者指点项目。
  在这里,你可以和一个素昧平生的人第一秒就推心置腹、高效交谈。有趣吗?
  互联网带来信息爆炸,面对复杂的个性化问题,初学者犹如站在东京涩谷路口,不知该把时间砸向何处。“在行”试着促成一次次见面交谈:不管是求学谋职还是创业创新、旅行装修,任何大小的颗粒度问题,都有人为你出谋划策,给予私人定制的选择建议。这是对传统“人情求助式交谈”的重新改造,互利互惠,彼此成全。
  时代正在变得不一样,有用的经验在社会中,学习成了终生的事。“在行”试图演化成为一所理想中的“社会大学”:任何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他的“一小时导师”,按需学习,不论来路出身。用在行项目组的说法,在行是用共享经济造一所社会大学。
  对于那些“教育靠自我教育”的偏远地方青年,多了一条指点迷津的路。「在行」计划下半年推出“北京共享计划”,资助一批非一线城市的青年人来北京约见行家。
  目前,做C2C经验分享的团队不少,但选择用O2O模式切入,眼下只有在行一家。线上模式是纯服务,O2O则揉入了社交元素。第一批尝鲜的行家不在意收入,在意的是怎样才能更爽地帮助他人。付费成了营建仪式感的一种手段,价值匹配才是核心。
  与MOOC “一对多”的模式不同,也与传统的咨询服务不同,“在行”项目是做个性化的经验分享,主打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模式,其特征就是短时间内进行快速大量的信息交流。
  “在行”官网简要列出了交谈的几个步骤:选择行家→行家确认后支付学费→一对一面谈→点评。
  整个过程由学员通过支付宝等支付工具付费,并在“在行”平台作出点评。行家们也自发成立了一些相关主题的微信群,而他们在交流中则不无惊讶地发现,群里可能有三分之二的行家都被某一两个人“约谈”过。于是兴致大发的行家们也都在群内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甚至进行PK。
  “在行”于2015年3月正式上线,目前服务范围仅限北上广深杭五城,明年有望拓展到三四线城市。在行下一个试点城市可能是广西南宁,行家与学员是否成比例,付费需求是否强烈,都将在这里得到答案。
  目前,“在行”平台每天成交量为100单左右,平均客单价为350元。行家们收费价格不等,中游水平每单收取1000-1500元,更高的达到每次谈话单价为3000元。
  以教育为出发点的“在行”混杂了知识服务、共享经济与O2O元素,他们将这款基于知识的自由交易的产品喻为“一所虚拟大学” 。
  在共享经济盛行的今天,利用社会化众包完成对普通人的迷津指点,行吗?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