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技术带成果入冀提供住房
形成“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创新协作新模式,打造“一区11园”的空间布局……日前,河北省制定的《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示范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将达到1万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1000家。
该方案聚焦京津人才引进,提出对带技术带成果到河北实施转化或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发的高层次人才,开辟绿色通道,不受编制结构、工资总额等限制,在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完善配套政策。
预期目标
打造协同创新重要载体
方案提出打造“一区11园”的空间布局,主要包括石家庄国家高新区、保定国家高新区、固安高新区、白洋淀科技城、亦庄·永清高新区、霸州经济开发区、长城汽车科技园、高碑店国际创新园、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任丘经济开发区和衡水高新区。在此基础上,到2020年基本建成创新要素集聚区、科技金融示范区、体制改革先行区、成果转化样板区,辐射带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
而到2030年,建设成果要形成产业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技术市场充分发育,各类创新主体高效协同互动,技术转移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成为创新型河北建设的重要引擎、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区和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样板。
其中,示范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件;石家庄高新区综合排名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前列,保定高新区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20位,固安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省前5位。为此,方案提出将示范区所在市、县作为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布局实施的重点区域,省级每年至少抓好20项、各市至少抓好1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万众创新
科技型中小企业将达1万家
方案提出,面向京津加快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到2020年,示范区入驻企业累计达到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生力军作用,到2020年,示范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万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1000家。
此外,示范区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将达30个。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在OLED显示器、北斗导航、航空发动机、汽车、生物制药、环保监测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谋划建立一批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培育新型研发组织是重中之重。方案提出,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对研发、孵化和服务业绩突出的新型研发组织,列入省级试点并给予重点支持。到2020年,示范区新型研发组织达到20家。围绕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综合服务能力,落实孵化器扶持政策,打造孵化器升级版。到2020年,示范区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30个。
战略联盟
开辟绿色通道引进京津人才
方案重点提出,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瞄准示范区产业发展需求,鼓励优势企业联合京津企业、行业协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共同组建一批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联盟运行的有效机制与模式,鼓励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以技术交叉许可、建立专利池等方式促进技术转移扩散,为成员企业提供全程技术解决方案。支持联盟承担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市场化方式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专业化服务平台,孵化和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对接首都创新大联盟,提高京津冀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水平。
为此,方案提出三大任务,包括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大力推进科技英才“双百双千”工程被写进方案:重点面向京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进一批高层次产业创新创业团队、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英才,新建一批院士工作站,选派一批科技特派员。到2020年,示范区院士工作站达到50家,力争建成10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
此外,对带技术带成果到河北实施转移转化或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发的高层次人才,开辟绿色通道,不受编制结构、工资总额等限制,在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完善配套政策。推动京津冀三地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衔接,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柔性引进等新型引才模式。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