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畜牧业每年产生畜禽粪污约38亿吨,且仍有40%未有效处理和利用,已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
为遏制畜禽养殖污染,国办近日印发意见,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专家认为,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绿色发展将成全行业共识,现代畜牧业建设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有力保障了肉蛋奶等“菜篮子”供给,为农牧民增收做出了贡献。但与此同时,畜牧业每年产生畜禽粪污约38亿吨,且仍有40%未有效处理和利用,已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
“在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新阶段,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显著提升,设施装备条件持续改善,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部署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这是我国畜牧业发展史上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针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的指导性文件。
《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大规模养殖场提前一年达到100%。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意见》各项举措的落实,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制度、机制、模式和市场将不断成熟,绿色发展将成全行业共识,现代畜牧业建设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2016年,农业部启动了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十三五”时期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创建200个示范县。经过一年努力,共有来自21个省份的55个县通过验收和公示,成为第一批绿色发展示范县。这些县基本上都形成了与当地种植结构、养殖结构和种养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处理、利用模式。
目前,一些地方在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的过程中存在方式简单、片面的现象。如盲目扩大禁养区范围,采取一禁了之、一拆了之的简单方式,甚至提出“建设无猪县”的口号,这些做法没有很好统筹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导致部分养殖场户的利益受到损害。
针对这一现象,《意见》提出,要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奖惩并举、疏堵结合。于康震表示,不该禁养的不能禁,要科学划定禁养区,防止盲目扩大禁养范围。同时,该禁的要坚决禁,但要给予合理补偿。此外,要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引导养殖场户发展种养循环、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能力,以实现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表示,今年,中央安排专门资金,支持100个畜牧大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确保治理一个成功一个,促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和绿色发展。农业部将采取措施,保证资金发挥效益:制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规范项目实施程序,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和安全;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
畜禽粪污是有机肥的主要成分,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既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也能增加作物产量,提升品质和风味。于康震说,目前一方面我国耕地有机质下降明显,急需大量有机肥改良土壤,另一方面我国各类有机肥资源折合成养分,匡算下来有7400多万吨,但实际利用的还不到40%。特别是规模化养殖产生的大量畜禽粪污得不到有效利用,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于康震说,农业部今年组织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选择100个果菜茶生产和畜牧大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示范,力争到2020年果菜茶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的化肥用量要减少50%以上。(经济日报记者 常 理)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