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卓泳
医疗健康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背后的推手除了国家的一纸令下,还有庞大的资本市场。
在国家战略支持和行业拐点已至的双重背景叠加之下,医疗健康产业成为了许多投资人眼中可以抵抗经济周期的朝阳行业。而近期国内首个官方背景的健康产业投融资平台——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健康产业投融资分会的成立,也让不少人看到行业格局悄然生变的信号。
一边是资本力量竞相抢食,买单意愿强烈,另一边是行业估值高泡沫大,想下手却不知从何下手。在投资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的困境中,资本该如何博弈?
医健并购数量
高于风险投资
2016年是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大年,越来越多投资机构已砸重金,或已在赶往这里的路上。
“现在有很多投资机构募集了一笔资金,想投资医疗健康产业,但以前没有投过,就想跟着我们投。”投壶网CEO赵妍昱发现,以前很多不做医疗健康投资的机构也开始涉足这个领域,“比如有一家以智能硬件为主的机构现在也找到我们想开拓这个市场,而且现在已经把20%的资金和人力放在这个领域中,因为他们发现以前投的行业能产生的规模化效益很小。”赵妍昱说。
华盖资本董事长许小林也发现,过去两三年,有几千家此前从未投向生物医药领域的股权基金进入医药行业,仅涉足的VC/PE机构,可能就有两三千家之多。目前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已逐步比肩TMT,成为资本竞相“围猎”的焦点。行业数据显示, 2016年专注投资医疗健康产业的机构超过262家,是5年前的2倍。
从2016年全年的医疗健康产业投资案例来看,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并购案例数量远超VC/PE投资。仅一级市场,2016年医药健康行业并购超过400起,金额超过1800亿元,而中国上市公司出海并购也频频引起业界注目。
“我们也看到很多机构正在往海外走,也有一些机构先派先遣部队去海外找好的项目带到国内来,然后再投,很多跨境技术转移就是这样的。”赵妍昱告诉记者,这个过程以以色列的案例居多,一些机构把以色列的技术专利转移到国内,然后再投资,在国内落地、孵化、加速。但她也坦言,这个路径目前也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毕竟跨境可能涉及文化和资金等方面的壁垒。
今年3月30日,深圳融昱资本与加拿大上市药企Prometice达成一项合作,双方将通过一系列业务安排,将Prometice所研发的PBI-4050、PBI-4547、PBI-4425的中国内地生产销售专利权授予融昱资本相关方,并最终实现PBI系列药物在中国内地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商业化。
作为融昱资本的兄弟公司,投壶网也参与了此次海外并购,“除了这个,我们还有多家海外的项目准备合作,我们投资的标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1.1类新药能够填补市场空白的,一类是海外成熟的仿制药,只是在中国还没有上市,我们把它的权益买回来将它进行汉化。”赵妍昱表示,相对于前者,后者的风险更低,只要有操作的资金和国内的产业平台能把它装进来就可以了。
“医疗健康产业的并购案例频发,这意味着酝酿多年的医疗健康产业大整合正逐步走来,对提升行业的集中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资源的重新分配、包括引导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很大促进作用。”融昱资本执行合伙人龙宇翔表示,医疗健康产业的整合提升依靠技术创新,而推动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就是资本的力量。
二级市场买单意愿强
近期,在二级市场上,尽管医药板块维持震荡,但估值低、增长性确定的细分龙头公司依旧受资本的青睐。民生证券研报指出,近期卫计委等部门印发了《“十三五”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重点发展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健康产品等三类产品。因此,预料在重大创新药物方面,创新药研发实力强、有核心研发能力的企业将受益。
而从今年一季度保险机构在A股的配置统计来看,除了传统的银行、房地产板块持仓比例依然位居榜首外,在医药生物板块的持仓占比却呈现小幅上升,占比为2.51%,且为保险持仓的前五大板块之一。有市场分析认为,医药生物板块属于防御性板块,尽管涨幅不大,但对于保险资金而言安全系数比较高。
事实上,近两年A股医疗健康类企业的IPO数量印证了这个行业的逐步升温。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两年,A股就有50家医疗企业IPO,医疗类上市公司已从10年前的105家,上升到目前的250家,目前医药生物板块总市值达到3.4万亿左右。
对于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来说,被投的医疗健康类企业一旦成功上市,也颇受资本市场认可。最近浩悦资本发布的《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投融资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医疗健康投资通过IPO退出的平均回报达到9倍,并购退出平均回报也达到5倍左右。
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健康产业投融资分会成立大会上,星石投资总经理杨玲就表示,星石投资对医疗健康领域非常看好,尤其是看好其中的医药生物板块。医药行业周期较长,一旦行业景气度上升,将持续长达数年。尽管专注于二级市场,但星石投资对行业产业链有深入研究,杨玲颇有信心地表示,希望一级市场的资本同仁能发掘更多的优秀医疗健康项目,别担心,二级市场的资本在等待买单。
新药研发融资估值普遍超过10亿,泡沫前所未有
医健项目估值虚高成了许多投资机构“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原因之一。“今年有人给我推荐一个做一类新药的项目,只是刚刚拿到临床批件,就估值20亿了,这让我很震惊。这个价格是一般的投资机构都接受不了的。”龙宇翔在中国风险投资论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他观察,国内新药研发项目融资案例不断增多,估值普遍都在10亿元以上,但从绝对值来看,目前国内医药企业跟国外的是没法比的,行业已经出现很大的泡沫。
在龙宇翔看来,高科技如果真的能为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带来促进作用,产生效益的话,这就不是泡沫。但如果高科技是云里雾里、很难落地的概念,就容易形成泡沫,医疗行业不同于别的行业,新的科技出来离落地还有一段时间,这个过程很难把控技术的更新换代,但这过程难免受到资本的热捧,热捧过度自然就形成泡沫了。
龙宇翔认为,国内的1.1类新药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可以学习海外在该领域的投资经验。 “国外的金融市场有比较好的调节机制、估值趋于合理,不会存在太大泡沫,企业的信息披露和内控都很大程度上压缩了灰色地带。”他坦言,国内市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投资者对政策的解读、对新药研发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关药品在市场上的真实效果了解都是不够的,所以容易产生泡沫。
估值很高如何博弈?事实上,处于改革时期的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并不见得人人能投。“就像一类新药,平均临床时间是10-15年,最后能够拿到证书的不超过12%,许多投资机构都比较难接受这个漫长的过程。但对于一般的机构而言,又很难满足并购投资的条件,因此,只有那些比较成熟的、拥有专业能力和一定时间积累的机构才适合投资。”龙宇翔认为,这也是未来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主体的发展趋势。
浩悦资本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刘浩在发布《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投融资年度报告》时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的医疗健康投资趋势作出了预判,注册制的推进一方面会使企业估值更加合理化,未来一二级市场价差套利空间将进一步压缩,另一方面创新型医疗健康企业退出渠道将更加灵活。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