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近期频繁砸重金布局文旅项目,“圈地造城”行动在多地启动。最近半年多以来,华侨城在文旅项目布局动作频频,且都是大手笔:先是2380亿投资西安,之后章丘、晋源500亿的文旅项目相继落地,南昌、剑门关项目也相继开工。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6月以来,华侨城集团累计在文旅项目布局投资已超4000亿。 近年来,房企纷纷加入产业转型行列,将目标瞄上旅游市场,而“文化”项目则是实现特色化的有效途径。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华侨城布局文旅具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圈地造城”的凶猛扩张方式该如何迎接风险和挑战?
华侨城布局文旅产业风险与挑战并存。资料图
寻求转型,华侨城加速布局文旅
2015年,华侨城在其原有的“旅游+地产”模式上提出了“文化+旅游+城镇化”、“旅游+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旅游业态明显扩大。自2016年起,华侨城迅速在全国布局,具体表现在文化旅游古镇开发和运营、大型自然和人文景区管理以及全域旅游开发三个方面的落地执行。在投资规模上,数百、上千亿的大手笔不在少数。
1月29日,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13宗地块被华侨城以底价19.72亿拿下。根据出让条件,这13宗土地是章丘绣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综合项目的一期用地,该项目总投资约500亿。此前,华侨城集团与章丘区已就合作范围、建设内容、生态保护、产城融合等达成共识,并于去年9月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2017年6月19日,华侨城集团与西安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未来5年,华侨城将在西安市投资2380亿,围绕西安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化城市建设需要,通过一系列项目的打造,将公司“文化+旅游+城镇化”的发展模式移植于西安。之后华侨城更是快马加鞭,南昌、剑门关项目也正式开工。
借力混改,多种模式拓宽“钱途”
重资产运营模式需要大量资金。相较于万达,华侨城集团凭借其央企身份,通过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优势明显。
2017年4月,华侨城集团与云南世博、云南文投实施战略重组。重组完成后,华侨城集团持有云南世博、云南文投各51%的股权。此外,华侨城还通过华侨城云南公司100%认购上市公司云南旅游11.3亿定增。而云南旅游由云南世博控股,持股比例49.52%。因此,通过控股云南世博,华侨城也实现了对云南旅游的间接控股。云南旅游业务领域涵盖景区运营、旅游地产、旅游酒店等多个板块。控股云南旅游,也使华侨城集团有了华侨城A之外的另一个“地产+文旅”上市平台。
新战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更多的融资渠道为战略落地输血。华侨城集团通过借力国企混改,增加多方持股,不仅可以获得更多地方政府支持,也有利于其在大规模扩张时为项目持续补血。
野性扩张背后,华侨城的风险与挑战
文旅项目前期投资大,属于重资产项目,必须靠地产反哺,但是地产的后期溢价需要建立在旅游的成功运营来提升。华侨城整合资源的能力并不弱,但关键在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整体运营能力。
虽然华侨城集团“去地产化”正加速推进,但在国内主题公园以及旅游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华侨城想要成功完成转型还面临不小挑战。并且,大规模的加速扩张也存在一定风险。伴随未来产业的持续扩容,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财务风险亦是华侨城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
华侨城基于“文化+旅游+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在全国文旅项目的布局仍处于待开发阶段,缺乏相关的运营经验,如何让内容创新生产和可持续运营是华侨城面临的一道难题。而“万达式”的高举高打扩张方式亦考验华侨城后期资金回血能力,财务风险仍存。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