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4月22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在历经了165天的考察后,昨日“雪龙”号船载着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队员以及丰硕的考察成果回到了上海极地基地码头。本次南极考察围绕罗斯海地区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南极环境业务化调查评估和南极大西洋扇区海洋环境综合考察三大任务,组织实施并圆满完成了78项调查任务和22项保障支撑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完成罗斯海新站选址
据悉,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任务由“雪龙”号船和“向阳红01”号船联合组队执行。“雪龙”号船航次由257名队员组成,包括来自美、加、俄、泰、新西兰等国13名国际队员。“雪龙”号船自2017年11月8日从上海基地码头启程,于2018年4月21日返回,历时165天,总航程达3.8万余海里。“向阳红01”号船考察航次由78名队员组成,在前期执行完大洋调查航次大西洋航段任务后,于2017年12月30日启程开展南极大西洋扇区海洋环境综合考察,于2018年2月14日返回智利蓬塔·阿雷纳斯港,整个航次历时53天,总航程5850海里。
考察队克服罕见严重冰情和恶劣天气条件,完成了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恩克斯堡岛新站临时建筑和临时码头的搭建,实现了发电、海水淡化、通讯等功能,举行了新站选址奠基仪式。同时,考察队按计划完成了新站基础测绘、生物生态监测、工程地勘、设计调研等工作任务。
积极参与海洋业务化调查
考察队围绕国际关注的海洋微塑料、人工放射性核素、重要水团与环流、海洋生态系统等热点问题开展了业务化调查,取得了重要调查成果。在南极半岛海域和戴维斯海首次检测出微塑料;获取了普里兹湾冰间湖和埃默里冰架前缘海域为期一年的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在罗斯海采集海底地形数据4260公里、海洋重力数据4260公里和海洋磁力数据580公里,完成了水深资料空白区6000平方公里的全覆盖海底地形勘测。“向阳红1”号船与“雪龙”号船首次同步实施南大洋调查。
考察队首次在西风带海域阿蒙森海53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海洋站位综合调查,完成了5个断面38个站位的全深度、多学科综合调查,其中沿126°W经度线的A2断面与B2断面相衔接,共横跨12.7个纬度,总长达1420公里,是我国南极考察史上最长的全深度海洋综合观测经向大断面;在阿蒙森海中部海域开始了上层沉降颗粒物的时间序列捕获和不同水深温度、盐度的连续观测;在阿蒙森海陆架区实施了首次地球物理调查。
固定翼飞机首次业务应用
本次南极考察首次实现“雪鹰601”固定翼飞机运载大规模人员进出南极中山站。在科研观测方面,“雪鹰601”共完成21个架次的飞行观测,累计飞行超过4.5万公里,观测区域覆盖东南极冰架系统、冰下山脉、冰下湖泊及深部峡谷系统等,获取了高质量的数据。在国际合作方面,“雪鹰601”先后到访英、美、澳、俄、法等国的考察站,为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中山站越冬队员补给约2.5吨重的新鲜蔬菜及部分配件,并协助澳大利亚完成莫尔森站前期补给。通过与澳、俄、美、英等国在航空方面的深入合作,我国正逐步搭建自己的南极航空网络,逐渐改变中国南极考察的模式,中国极地考察的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考察队组织实施了史上最远距离的直升机卸货作业,卸运物资和燃油453吨,运回科学样品和废弃物74吨,完成了中山站补给任务。同期全面实施了中山站夏季科考、航空调查、后勤保障工程和考察站越冬交接工作,完成了气象、大气成份、空间物理、固体潮与地磁、海豹/鸟类观测等越冬科考项目以及站区基础地理信息测绘、海洋站选址、轮式机场建设调研、地质调查、拉斯曼丘陵末次冰退模式研究、埃默里冰架物质平衡与地形勘探等度夏科考任务。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