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自2014年试水后,在2015年、2016年迎来高潮。如今不少员工持股计划锁定期或存续期陆续届满,浮亏或实际亏损的情况占比较高。一些上市公司选择延长存续期来应对,也有公司推出新的员工持股计划来承接到期的持股计划。业内人士表示,上市公司不应盲目发行员工持股计划,更不应简单地将当作市值管理工具,员工持股应回归本原。
亏损压力不小
道明光学8月16日发布公告称,继续延长2015年员工持股计划存续期6个月。这是道明光学第二次延长上述员工持股计划存续期。1月24日,公司将存续期延长6个月。此外,今年以来还有洽洽食品、天宝股份、平潭发展、罗普斯金等33家上市公司发布员工持股计划展期或延期的公告。部分展期的员工持股计划处于浮盈状态,如道明光学、洽洽食品等。另有不少持股计划处于浮亏状态,如平潭发展、比亚迪等。展期成为避免持股计划亏损清仓的“缓兵之计”。
员工持股计划曾受到投资者、上市公司和员工的热捧,有“金手铐”、“造富机器”、“安全垫”之称。不过,统计数据并不乐观。截至8月17日,近230项持股计划亏损或浮亏,亏损或浮亏比例超过30%的有74项。
部分员工持股计划在市场高点推出,在后续的市场调整中更容易陷入亏损。2015年6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共有56项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并进入锁定期,其中29项如今处于浮亏状态,占比52%。
“当时的股价普遍较高,很多员工持股计划买在了高位,所以现在被套的现象较多。”深圳一位私募人士指出,目前不少前两年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锁定期届满,浮亏带来的压力不小。
上市公司多方应对
“对于浮亏的员工持股计划,如果上市公司不采取一些拯救措施,而是直接在二级市场平仓,那么参加持股计划的员工将承受亏损的后果。”上述私募人士表示,展期是比较受上市公司欢迎的一种解决方式,以时间换空间,寄希望于未来股价上涨。
不过,展期也不是可以随意实现的。深圳一位券商资管人士介绍,上市公司设立员工持股计划可以采用券商资管计划、信托计划等形式,其中以券商资管计划居多。目前私募资管产品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如杠杆水平不能超过1:1、不能保底。不少之前杠杆比例过高的员工持股面临存续期届满不能续期的情况,不得不清仓“割肉”。
部分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在大幅亏损的情况下清仓。如万达信息7月26日发布公告称,公司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所持股份1455.5834万股出售完毕。以当初137.26元/股的购买均价计算,算上分红送股等因素,该持股计划最终损失本金约8.1亿元,亏损比例逾80%。不过公司大股东出面兜底承担亏损。
此外,一些上市公司推出新的员工持股计划以承接到期的持股计划。
实施持股计划需谨慎
“员工持股被套会损伤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上市公司发展。”深市一家上市公司董秘坦言,上市公司在推出员工持股计划时应该多一分谨慎。
2014年《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众多上市公司推出员工持股计划以期实现员工和公司的双赢。“员工持股计划能否盈利,取决于持股计划实施后公司股价能否上涨,因此员工持股计划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行为,会因二级市场的波动而存在风险。”前述深圳券商资管人士表示,员工持股计划在实施时应充分考虑市场的趋势以及公司自身的盈利能力,尽量避免在市场过于火热时推出。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7日,A股上市公司共发布741项员工持股计划,其中已经实施的有540项。分年来看,2014年共有13项员工持股计划实施,2015年增至197项,2016年增至229项。今年以来有135家上市公司发布设立员工持股计划的董事会预案,其中101项员工持股计划已实施。
“员工持股计划的初衷是通过员工持股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增强企业凝聚力,让员工真正参与公司成长并共享发展利益。”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教授指出,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员工持股计划变了“味道”,投资者需要更加理性看待,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让员工持股回归应有之义。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