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A股开局不振,1-5月上证综指几乎是原地踏步,深成指还下跌了3%;三四千亿元的日成交金额相对于四十多万亿元的流通盘而言显得乏善可陈。令人欣慰的是,自五月底以来,市场人气逐步恢复。两市指数累计回升接近9%,成交金额占比流通股市值也由0.9%上升至1.2%。人们已经不再纠结“熊出没”,开始谈论“何日牛再来”。尽管人心思涨,但市场就像一辆正在爬坡的满载大巴车一样,需要一点时间和一些条件,方能达到理想的速度与高度。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经济周期性企稳和企业基本面的改善已经为股市走好营造出良好的氛围。重要的数据显示,经济周期的底部阶段正在过去,生产和投资环境正在回暖。工业增加值增速自2015-2016年间一直徘徊在5.6%-6.1%之间,而今年以来稳步回升至6.5-7.6%的水平上。工业企业的营收增速由去年的2%-3%大幅增至13.2%,利润增速由6.4%-8.6%显著提升至22%以上;企业对于未来的经营预期也稳步向好,制造业PMI已连续11个月保持在51%以上,非制造业PMI由51%-53%增至53%-54%。新增固定投资增速由-4%至-6%大幅提升至24%-34%。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的周期性回升提振了有效需求,1-7月出口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4.4%,基本回到了2014-2015年的同期水平;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经过了一年半累计12.5%的走弱之后,从今年开始止跌回升,累计升值逾5%,不仅稳定了外汇储备,扭转了资本外流的焦虑,也增强了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因此股市趋好应当是可以期待的。
同时也要看到,不少投资者仍存在观望心态,他们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国家在大政方针上明确路径、强化预期和指导决策。相信十月中至明年三月底,一系列核心政策方针、战略发展规划和落地执行措施,将为市场注入强大的活力。
其次,投资者在行业选择和时机把握方面,还需要央行货币政策的指引,因为资金价格的变化决定大类资产配置思路,流动性供给的水平和预期影响到操作策略的制定与实施。自2016年1月以来,货币供应的增速持续放缓,M1和M2的增速由18.6%和14%下降至15.3%和9.2%。其中原因既有央行防范系统风险、控制基础货币投放、推动金融机构去杠杆、治理影子银行导致的各部门活期存款和信托存款减少等因素,也有经济结构调整、传统行业贷款需求被迫压缩产生的效果,因此还不能完全归功于货币当局在政策方面的调整。事实上,央行除了在去年底通过上调7天逆回购利率来达到一次“隐性加息”之后再无重要动作,在未来政策走向方面也少有清晰的指引。
“最后一公里”是来自技术层面的压力,它包括空间上的制约和时间上的需求。经验表明,牛市到来之前市场需要充分调整蓄势,行情即将启动时又会显露出加速预热的特征,比如上一轮牛市之前,上证综指月度收盘价在33个月中有30个月下跌,跌幅中值-11%。2014年年底行情发动之前,指数连续7个月保持同比和环比上涨,涨幅由3%和0.4%持续扩大至53%和21%;日均成交额在流通市值中的占比由0.8%升至2.5%。相比之下,今年大盘到目前为止也有8个月保持上涨,然而月线的同比涨幅由20%缩小至9%;在此之前的下跌月份有12个,跌幅中值-17%,调整相对时间较短。环比仅有最近三个月上涨,涨幅在2.4%-2.7%;而且1.2%的成交额占比仍然偏低,还不及去年同期1.6%的水平。另外,市场供给层面也面临考验。自2016年1月以来,以月度收盘价为标准计算出的两市累计涨幅分别为23%和15%;而总市值则由44.7万亿元攀升至62.3万亿元,剔除新股发行因素后涨幅仍在30%以上,这“多出来的”五六万亿的市值可以理解为未来限售股减持的压力。 (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王剑辉,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宏观行业趋势和市场策略,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得证券业协会和深交所奖项。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