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贾玉静 记者陈琼)3月25日晚,海底捞(06862.HK)发布业绩公告称,公司2019年收入达265.56亿元,同比增长56.5%;归母净利润23.45亿元,同比增长42.5%,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
公告显示,海底捞收入主要由海底捞餐厅经营、其他餐厅经营、外卖业务、调味品及食材销售构成。其中,海底捞餐厅经营占总收入的96.3%,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金额从2018年的164.91亿元大幅上升到2019年的255.88亿元,增幅55.2%,主要归功于2019年新开的308间海底捞餐厅。
平均1.2天新开1家门店
《2019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火锅业实现收入8757亿元,占全国餐饮业收入(42716亿元)的20.5%,成为规模最大的细分品类。与此同时,站在风口的“火锅龙头”海底捞也按下扩张加速键。
数据显示,2018年底,海底捞总门店数466家,一年内,海底捞新开门店308家,除去因租约到期和其他商业原因关闭的6家,截至2019年底总门店数达768家,同比增长64.8%。其中716家位于中国大陆,52家位于港澳台及海外地区。照此计算,平均每1.2天就有1家海底捞新张。
快速扩张使海底捞业绩大幅上涨,交出营收、净利双增答卷。对此,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就中国餐饮行业而言,连锁餐饮发展到一定峰值之后,势必要靠门店扩张支撑业绩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业绩增长背后,海底捞餐厅的若干关键表现指标却暴露出发展瓶颈。数据显示,海底捞的同店销售增长率为1.6%,所在市场层中,一线、二线城市同店销售增长率分别为-0.2、-1.9%,而在2016年-2018年,海底捞的同店销售增长率分别为14.1%、14.0%、6.2%;整体翻台率从2018年的5次/天下降为4.8次/天,其中一线、二线城市翻台率分别从5.1次/天、5.3次/天下降至4.7次/天、4.9次/天。由此可见,海底捞对于一二线消费者出现拉新困难现象。
即便如此,一线、二线城市依旧是海底捞的布局重点。2019年,海底捞一线城市新增84家,二线城市新增125家,一线门店占比继续微增。“随着餐饮新生代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和消费者喜新厌旧的属性愈发严重,大型连锁餐企的单店销量都在下滑。”朱丹蓬指出,新店扩张是餐饮企业获得高速发展、良性发展的有效工具。
预计因疫情损失50.4亿元
由于业务扩张,海底捞支出不断上涨。财报显示,其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员工成本增速尤为明显,分别为62.1%、59.3%,两项成本占营收比重达72.4%。这也使得海底捞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面临巨大经营压力。
海底捞表示,受疫情影响,公司于1月26日停业中国大陆所有餐厅,直到3月12日起才逐步开放大部分门店。尽管公司认为上述门店经营表现正逐步改善,董事尚不能合理估计相关财务影响,但已有券商预计此次疫情将对海底捞2020年营收造成约50.4亿元损失。
为此,海底捞不断寻机自救,中国网财经记者梳理发现,海底捞2月15日起陆续复工国内门店外送业务,2月底在海底捞APP、海底捞微商城及第三方平台推出“方便菜肴”系列半成品。此外,其现金流也得到了及时输血,据媒体报道,海底捞已从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和百信银行获得信贷资金21亿元,在防疫紧急授信流程的支持下,首笔8.1亿元放款资金已于2月19日汇入海底捞账户。
有了资本加持,海底捞扩张继续。据海底捞透露,尽管疫情影响到公司一季度的业绩,但公司2020年开店计划并未改变,目前,海底捞签约待开业门店已有303家,其中93家已经进场装修,按照装修周期100天左右计算,上半年有望新增门店90多家,全年门店数量有望达到1000家。
“海底捞五年内还是有一定的增长红利以及扩容空间。”据朱丹蓬判断,随着餐饮行业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门店数量达到一定峰值之后,餐企的增长红利会进一步缩减。“到时候海底捞必须叠加一些新的品类进行创新升级,才能保持向好趋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