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那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很低,公众出行大多依靠自行车。
而今天,“自行车王国”则有了新的含义,赋予它新含义的是“共享经济”。
从美国到新加坡,再到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如今都能看到中国共享单车的身影,共享单车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中国自行车骑哪儿去了?
首个落地海外的共享单车品牌是小蓝单车。今年1月,小蓝单车登陆美国旧金山及硅谷区域,并计划在美国其他城市及澳大利亚等国家扩张。
今年上半年,摩拜单车相继进入新加坡、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福冈和札幌等海外城市。截至目前,摩拜已经进入全球4个国家超过130座城市。根据摩拜单车联合创始人兼CEO王晓峰透露,今年6月摩拜在获得6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后,将加速国际化进程,摩拜单车计划在今年年底进入全球200座城市。
在摩拜进军海外的同时,作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另一家共享单车品牌ofo自然也不会落后。2016年底,ofo率先进入新加坡,继而在硅谷、伦敦、哈萨克斯坦等地开启城市服务。ofo创始人戴威同样对外宣称,ofo计划年底覆盖200座城市,进入20个国家和地区,柏林、巴黎等主要城市将会是海外扩张的首选目标。
除了前述三家,小米旗下的小白单车近日也宣布进入日本市场,采取与当地高校合作的策略。
共享单车企业纷纷骑出国门,是不是因为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生存空间已经不多了?
小蓝单车全国运营总监赖全荣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国内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仍有很多城市是空白区域。即便是一线城市,也只是在主城区相对密集,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地方,仍有大量可以投放的空间。
赖全荣认为,共享单车企业在国内做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拓展海外市场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对于探讨共享单车国际化,企业走出海外也是很有必要的。
什么样的海外城市值得共享单车企业去开拓?在赖全荣看来,一些人口密度比较高、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骑行文化、在国际上或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城市是最适合国内共享单车企业进驻的。
ofo公关总监史少晨告诉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ofo每进入一个市场,要先对当地的骑行爱好、交通规则等方面做调查和分析,然后再选择城市。ofo之所以选择新加坡,是因为新加坡是一个骑行文化很浓、居民骑行率较高的国家,这也是很多共享单车企业出海第一站选择新加坡的重要原因。
摩拜目前正在考察的美国华盛顿特区,也是因为该地区的环境比较适合骑行,但并不是美国所有城市都适合。目前来看,类似于纽约、旧金山这种市中心比较集中的城市,或者像洛杉矶、迈阿密这样的旅游城市比较适合。
单车出海,“野蛮”吗?
不同于在国内某个城市动辄投放成千上万辆的单车,进入海外后,共享单车企业的投放步伐尤为谨慎。
据公开报道显示,今年上半年,ofo在新加坡投放车辆仅有2000多辆,在英国剑桥只投放了20辆,在哈萨克斯坦投放1000辆,三座城市加起来仅有3000多辆。上半年,摩拜在英国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两座城市只投放了1000辆。
在中国人口密度较大、通勤不是很便利的情况下,共享单车无疑是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工具。然而,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千差万别,一些海外城市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或当地公交系统已经很完善,或城市管理非常严格,因此国内“野蛮”的运营策略并不适用海外市场。
在中国,共享单车还有个名字叫“国民素质照妖镜”。那么,在普遍认为人口素质较高的发达国家,情况是否有所不同?
实际上,外国的月亮没有比较圆,空气也并没有更加香甜。
不久前,摩拜进驻英国曼城后,也发生了车辆遭到破坏的事件。对此,赖全荣认为,有这种情况非常正常。
“对于英美等国家,我们的固有形象是人口素质高、发达,但是他们其实阶层分层和贫富分化更加严重,也有一些流浪汉之类的角色。即便我们假设英国公民素质整体比中国高,但个体里也有人会做这些事情,所以发生这种案例是很正常的事情。”赖全荣说。
共享单车如何更好地在国外市场立足?在史少晨看来,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让更多的人规范、文明地使用共享单车,这也是每个共享单车企业出海都会面临的问题;二是如何配合、支持当地政府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
除了史少晨,赖全荣也认为出海不仅要“拥抱”当地政府,也要适应规则。“出海除了需要许可,还需要根据当地的管理条例去做调整。例如在英美等地需要加装车灯和变速,在澳大利亚需要配头盔等。”
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炜炜曾表示,进入一个城市,并不是拿几辆车扔在路边就好。除了车辆设计和支付方式要适应当地需求,同时还要学习如何与外国政府打交道、如何适应当地市场、如何更好地服务当地用户。(冯玲玲)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