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宏观 > 正文

马云真要急眼?亚马逊兵败中国后直击阿里巴巴“后院”

[2017-10-05 08:22] 来源:搜狐 编辑:牧晓  阅读量:8752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赶紧打折吧!在中国市场一退再退的亚马逊准备放手一搏?9月12日,有媒体报道称,亚马逊正在中国招聘包括互联网软件工程师和Alexa设计师在内的数百个职位,以“收复”被阿里巴巴蚕食的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份额。此次亚马逊在其招聘网站列出了约400个职......

赶紧打折吧!

在中国市场一退再退的亚马逊准备放手一搏?

9月12日,有媒体报道称,亚马逊正在中国招聘包括互联网软件工程师和Alexa设计师在内的数百个职位,以“收复”被阿里巴巴蚕食的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份额。

此次亚马逊在其招聘网站列出了约400个职位,在LinkedIn上发布了逾900个职位。其中,涵盖了管理和获得内容的资深高管、扩展亚马逊借贷(Amazon Lending)计划的负责人和天猫店负责人。亚马逊还将招聘一名硬件工程师,与第三方厂商就Alexa语音助手展开合作。

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的遭遇其实并不快乐。亚马逊中国的前身是卓越网创建于2000年,2004年被亚马逊收购,但到2007年卓越才改名为“卓越亚马逊”。2011年,其更名为“亚马逊中国”。

这也似乎预示了亚马逊在中国市场命运多舛。市场研究公司iResearch China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电商市场规模达3780亿美元。尽管亚马逊拥有全球最好的电商技术,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却只有可怜的0.8%。要知道,2008年,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一度高达15.4%。能让亚马逊找到些许安慰的是,其借助全球化声誉渗透进口商品领域,深受不断崛起的中国中产阶级群体欢迎。

与亚马逊中国的遭遇不同,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对手阿里巴巴却一路高歌猛进。公开资料显示,在B2B市场阿里一枝独秀市场份额高达47.5%,是第二名的8.5倍。在B2C市场,阿里系天猫商城占据整个市场56.6%的比重,京东为24.7%。

更让亚马逊头疼的是,阿里巴巴的总市值达到4455亿美元,距离亚马逊的4552亿美元已相差无几。而且两者之间业务都早已超越了电商的范畴,从原本的在线零售业务又生发出了更多的业务枝杈。这种拓展没有让两者渐行渐远,而是让两者的版图越来越相近。

换句话说,两者之间必有一战。但在中国市场,亚马逊要想挽回败局难度不言而喻。

势均力敌

整体上看,阿里巴巴和亚马逊是一对势均力敌的对手。

两家均以电商起家,在主营业务上自不必说,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网上零售B2C的排名中,天猫占据了57.5%的市场份额,亚马逊中国仅为0.9%;而在大本营,亚马逊这家1995年就创立的网上零售店则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占据美国34%的在线零售市场;华尔街公司Needham的研究报告则指出,到2021年,亚马逊的市场份额可能增至50%。

两者相继发布的截至6月30日的季度财报显示,在过去的三个月中,阿里巴巴主营电商业务的营收为430亿元,同比增长58%;而亚马逊的零售业务则为329亿美元,其中产品销售收入为238亿美元,除此之外是面向第三方以及会员的服务收入。

尽管从收入上来说,阿里巴巴与亚马逊还相距甚远,但美国顶级基金经理人Gorden Lam在接受《福布斯》采访的时候指出,投资阿里巴巴比亚马逊更好。因为前者的利润率更高——实际上从亚马逊创立以来,亏损就是20多年的常态,即便有利润,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至今,亚马逊的年度业绩报告都是以创始人贝索斯在1997年写就的那封致股东的信作为开头,其中强调要大胆投资,不计较短期盈利。因此,一旦有了可观的利润,亚马逊第一反应就是投入新业务:比如网络云、Prime会员、智能物流等等。

在这些方面,前几年的阿里巴巴对亚马逊,可谓亦步亦趋。比如网络云服务业务,亚马逊于2006年开始推出AWS,2017年二季度的AWS云服务收入为41.0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阿里巴巴则于2009年推出了阿里云,截止6月30日的上个季度营收为24亿元。

虽然谈不上后来者居上,但是阿里云明显已经成为亚马逊AWS一个潜在的强劲对手。高盛2016年就发布研报指出,AWS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在美国,而是来自中国的阿里巴巴;并预测阿里云到2019年营收将达到50亿美元,估值将达到420亿美元,而AWS届时的估值将为1780亿美元。

跨境电商业务大战

近两年,阿里巴巴和亚马逊都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有意思的是,两家不约而同的都将第一个海外扩张的目标放在了亚洲市场。

根据阿里巴巴和亚马逊的财报显示,两家公司的电子商务业务在报告期内分别占据营收总额的85.7%和89%,可见电子商务业务仍然是两家巨头的重中之重。

2015年8月,阿里巴巴投资印度最大的电商Snap deal,以2亿美元的价格占股4.1%,吹响了阿里巴巴了向亚洲市场进军的冲锋号。2017年6月“天猫出海”在Lazada开通马来西亚“Taobao Collection”站点,随后又投资Lazada10亿美元将股份增至83%,更是进一步扩大了自己在东南亚市场的影响力。

亚马逊在阿里巴巴进军东南亚市场后也不甘示弱。其加大了印尼电商的业务投资并且收购了中东地区最大的电商平台Souq,之后本想借势收购新加坡线上超市Redmart,没想到Redmart最后还是被阿里持股的Lazada以3000万美元到4000万美元左右的价格收购而告终。

上个月,阿里巴巴又宣布,向印度尼西亚访问量最大的网站Tokopedia投资11亿美金,巩固其在东南亚市场的地位。

根据阿里巴巴近两年投资发现,阿里巴巴将通过Lazada的触角将业务覆盖至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地,形成由点至面的发展方式。再加上Tokopedia,这两大电商平台欲将亚马逊堵在东南亚市场的门外。

印度或成为电商业务主战场

早在2015年,就曾有分析人士预测阿里和亚马逊迟早会有一战,这一战的主战场很有可能就在印度。

印度市场如今已成为全球各大公司眼中的香饽饽。无论是中国公司还是美国公司,均纷纷表示将加大对印度的投资。业内早有预测,到2020年,印度电商交易额将从1020亿美元增加到1190亿美元。

亚马逊CEO贝佐斯一心想进入东南亚,这一点已经路人皆知。2014年,亚马逊在印度投资20亿美元。2016年6月7日,亚马逊 CEO贝佐斯在与印度首相共同参与的商业领导人会议上宣布向印度再投资30亿美元。

亚马逊进入印度,迎接的是印度本土两大电商Flickmart和Snapdeal全力阻击。2014年10月,亚马逊与印度本地实体零售商Future Group合作,弥补物流短板,直接叫板Flipkart。2016年2月,亚马逊宣布并购印度在线支付公司Emvantage,以方便印度用户更好的使用亚马逊的服务。

印度媒体消息称,亚马逊正在筹备入股印度外卖上门公司Grofers,在未来五年,亚马逊计划在印度投资5亿美元,建立全国性食品杂货仓库和送货网络。

在亚马逊布局印度市场的同时,阿里巴巴也在印度“买买买”。

2015年6月,阿里巴巴投资了印度最大的本土手机品牌Micromax。印度时报消息称,阿里巴巴集团将投资7亿美元,获取Micromax公司20%-26%的股权。

2015年8月,阿里巴巴以2亿美元入股印度最大的电商——Snapdeal,获得4.1%股份。

2015年9月,阿里巴巴向“印度版支付宝”Paytm投资5亿美元。此后阿里继续追投,今年3月,阿里里巴巴和风投公司赛富基金向Paytm投资2 亿美元,阿里和蚂蚁金服在 Paytm 电商公司的股权从 40% 增至 62%。

2017年7月,有消息称,阿里已向印度另一家百货电商Bigbasket进行了投资,后者目前在印度的20多个城市提供服务。

可以说,阿里和亚马逊在印度市场平分秋色,未来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新零售还有一场恶战

对于亚马逊和阿里的战局来说,新零售领域也是必争之地。

6月中旬,亚马逊对外宣布斥巨资 137 亿美元收购美国全食超市。随后,其推出的降价举措,带来的不止是海量宣传,还促使客流量飙升了25%。据销量监控网站One Click Retail测算,亚马逊在收购完成后立刻在线上架了大约2000款全食365 Everyday Value品牌的货品,而最畅销的商品几乎已经全部售罄。请注意,如果是在传统实体店,这通常需要耗费几个月时间。

市场研究公司MKM Partners分析师表示,到2025年亚马逊可能价值1.6万亿美元,零售市场份额或将一举超过沃尔玛。

应该说,收购全食超市是亚马逊在日用消费品领域布局的非常重要一环,再把AmazonGo的模式嫁接进去,增长速度会非常迅速。

阿里巴巴在新零售业务上表现也很抢眼。除了投资合作的商家以外,阿里手握赚足眼球的盒马鲜生和无人超市。

华泰证券2016年12月的研报显示,盒马鲜生上海金桥店2016年全年营业额约2.5亿元,坪效(每坪的面积可以产出的营业额)约5.6万元,远高于1.5万元的同业平均水平。

阿里在无人超市方面也做的相当有魄力。比如亚马逊的无人实体商店Amazon Go刚刚推出,阿里的无人超市“淘咖啡”就紧随其后,并且相比于前者只能支持20人同时进店,“淘咖啡”则能支持50个人。——德银在分析报告中显示,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战略已经走在亚马逊之前。

非止如此。据传,阿里旗下首家购物中心“猫茂”(more mall)正在筹建中,该项目将成为阿里拓展的新零售试验田。

德银在分析报告中显示,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战略已经走在亚马逊之前。更有意思的是,有外媒表示,亚马逊对全食超市的收购,是在“偷师阿里巴巴”。

消费者似乎更愿意看到亚马逊和阿里的争斗:那样就可以买到更多的打折商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