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宏观 > 正文

A轮过后,一地鸡毛?

[2017-10-17 12:42] 来源:搜狐 编辑:柳暮雪  阅读量:6260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文|金融之家芳华金融之家6月1日讯,最近看到一组数据,数据本身很老,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一直没有充分的答案:据统计,2014年拿到种子天使轮投资的公司达到847家,拿到A轮的达到861家,拿到B轮的有229家,拿到C轮的有82家,拿到D轮的......
A轮过后,一地鸡毛?

文 | 金融之家 芳华

金融之家6月1日讯,最近看到一组数据,数据本身很老,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一直没有充分的答案:据统计,2014年拿到种子天使轮投资的公司达到847家,拿到A轮的达到861家,拿到B轮的有229家,拿到C轮的有82家,拿到D轮的有17家。

如果按照这个数据为基础进行推算,那么,D轮:C轮:B轮:A轮:天使轮的比例是1:4;8:13;4:50;6:49.8。

大部分都倒在了A轮前

可以简单说明,进入A轮的50个项目最终只有4.8个进入C轮,1个进入D轮(考虑有些项目最终不需要进入D轮,所以这个数据的意义需要打些折扣)。

从这个角度来看,绝大部分项目都死在了A轮前,同时,获得A轮的项目也有74%倒在了爬向B轮的路上。

如果把以上各轮次的数据用图形表示,你会发现它是一个底部非常锐角的“埃菲尔铁塔”,底部很宽,而下腰以上部分很陡峭。

0到1(种子轮)和1到10(天使轮)比较容易,10到100(A轮)比较难,100到1000(B轮)又相对容易,而1000-10000(C轮)又相对较难。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创业者容易死在两道关口,A轮和C轮,其中更大一部分则是死在了A轮的关口前。

难道这就是资本寒冬时,创投圈传说的“A轮死”?如果说天使轮是对人的认可,拿到A轮则说明对模式的认可,所以对于很多创业者而言,A轮是个生死攸关的大坎儿。

A轮过后生存仍是问题

融资其实就是企业进行资金筹集的过程。说白了,就是企业去找风险投资机构,跟人家要钱。

当然,你不能硬要,还是要用本身的实力去说服人家的,比如你可以说,您看,我的公司现在做的怎样怎样,我们的风控很牛叉、技术很牛叉、运营很牛叉,现在主要是缺少下一步扩大未来经营发展的资金。

而所谓的天使轮、A轮、B轮、C轮等融资,其实就是跟风投机构要了几次钱。

大致是说,每个融资阶段都会筛掉一大批创业公司,能够融资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会在某个阶段止步不前,甚至挂掉。

但仔细想想就会知道,这个总结其实并不具有多大的发现意义,创业永远是九死一生的事情,成功总是小概率事件,哪个阶段死掉,都再正常不过。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选的这个赛道不是最优的赛道,但是你做了一半,你到了A轮,或者B轮,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其实这个问题,内含了一个关键词――转型。

对于融资几轮的创业公司而言,如果要转型还好,毕竟账上有钱,公司有足够的人才,最重要是有足够的转型时间。但对于大多数小创业公司来讲,这可是“生存式转型”。

什么意思?转,没钱、没人、没时间;不转,意味着必定做不下去,公司面临倒闭。

为何创业公司会面对“生存式转型”?

因为公司将死,而创业者却想让它活下去,希望自己的商业梦想走得更远。所以,更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应是:“创业公司为何将死”。

创业公司会面临死亡,有各种内外部原因,但相同的表现都是,现金流出现问题。公司基本就是没有收入来源(无论是业务流水,还是vc投资),公司走不下去。

按正常情况来说,风投投资一家公司以后,一般都是要直接增资扩股的。对于有限责任公司来说,增资扩股意味着企业要增加注册资本。注册资本可以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查询到。

但是,这里面同样存在着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获得了风险投资的平台,注册资本都会真正发生变化。

因为,还要看风险投资机构是境内企业还是境外企业。也就是看是内资还是外资。

如果风险投资机构是内资企业,那么,获得融资的注册资本一定要有所变化,如果过了3个月之后,你去查询时发现还没变化,那这笔融资肯定有问题。但如果是外资企业,则不一定会变化。除了注册资本以外,股东份额的变化也是如此。

但是,并不是说,融资了多少,注册资本就增加多少。实际情况也许是,融资的钱,一部分用于增加注册资本,另一部分用作资本公积了,这种行为是合理的。

解决完融资金额是否真实的问题以后,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又来了。获得了真实融资,就一定安全吗?答案:不一定。

一次融资并不意味着平台获得了免死金牌,它只是在一定时间段内、一定规模内,提高了平台的资本充足率。

为什么我们这么看重资本充足率?因为,当平台万一出现坏账时,是先靠公司自己的资金去填补坏账窟窿的,如果此时资本充足率不足,也就意味了公司将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有不少公司就因为这一点没做好,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彻底倒下了。

0 到 1 后的烦恼更多

在中国的创业者心中,从 0 到 1 和从 1 到 N 到底谁更重要,确实一直都有争议。但不争的事实是,如果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或者产品线,从1到N就是更难。

比如如今,在创业中最火热的智能硬件,相比而言,智能硬件其实并不是一个互联网模式的试验田,就像李开复就曾经告诫过创业者,互联网模式适合于软件。

因为,软件产品研发比较简单,可以迭代修改,推广产品边际成本比较低,但是硬件却非如此。通过互联网模式可以快速试错迭代,但硬件迭代试错周期一次至少1、2个月。

真正从A轮融资后活下来的创业企业,绝对是百里挑一。

“治大国”的战略能力和“烹小鲜”的花钱能力是投资人最希望创始人拥有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投资还是投人。

创业者的使命就是找到一个面粉很多的市场,然后拼面地揉面团,然后向投资人证明:你什么都不缺,只缺钱(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