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基有道
今年以来,股市、债市的表现均不尽如人意,在此背景下,避险类基金品种如货币基金等成为市场宠儿。不过,记者发现,此前被市场追捧的另一类避险基金——保本基金今年内则表现平平,甚至有超过十分之一的产品年内收益为负。分析认为,投资者现阶段投资保本基金需谨慎。
●南方日报记者 唐柳雯
年内无保本基金发行
来自天天基金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在132只保本基金中今年以来业绩超过2%的仅有4只,其中金元顺安保本混合A和C类今年内收益率分别为6.71%和6.51%;国投瑞银瑞源保本则排名第三,年内收益率为2.67%;汇添富保鑫保本混合则以年内2.03%的收益率排名第四。
反观年内收益排名靠后的保本基金,情况则不容乐观。截至6月18日,有15只保本基金年内收益为负,占所有参与比对的保本基金数超一成,且排名靠后的几只保本基金年内收益率在-1.0%以下。
事实上,相比2015年保本基金取得的成绩,2016、2017年其从业绩和新发数量上都一直在走下坡路。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可统计的39只保本基金收益全部为正;到2016年底,在可统计的78只保本基金中,有38只基金收益为正,有约一半保本基金全年收益为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国内基金市场没有发行一只保本型基金,而在2016年国内各基金公司共发行保本基金86只,约占目前全部保本基金总量的50%。
记者了解到,保本基金的运作主要是通过避险机制及担保人制度,给投资者的本金上双重保险。其中,避险机制是指运用特定的操作策略和严格控制投资风险。在实际投资操作中,基金经理会根据股市和债市的涨跌情况,动态调整股票和债券的投资组合,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把握股市上涨的收益机会,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
新规下保本基金谋求转型
而保本基金的转冷则与监管新规关系甚密。今年1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将原来的“保证基金份额持有人在保本周期到期时,可以获得投资本金保证”修改为“力求避免基金份额持有人投资本金出现亏损”。市场普遍认为,此举从某种程度上可理解为打破刚性兑付,削弱了避险策略基金最具吸引力的条款。
在此背景下,不少保本基金纷纷选择了到期转型。例如,诺安和鑫保本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在6月12日发布的招募说明书(更新)中表示:“本基金保本周期到期后,如基金份额持有人没有作出到期选择,本基金符合保本基金存续条件,则基金管理人将默认基金份额持有人继续持有本基金基金份额;如基金份额持有人没有作出到期选择,本基金不符合保本基金存续条件,则基金管理人将默认基金份额持有人选择了继续持有变更后的‘诺安和鑫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份额。”
数据显示,今年内有36只保本基金到期。其中,今年1至5月到期的13只保本基金中,有8只基金到期后选择转型为其他类型的基金。一位基金分析人士告诉记者,保本基金在到期后选择转型或清盘,一方面是由监管政策收紧所致;另一方面也与担保机构担保额度不足有关。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分析人士提醒,投资者在保本周期内买入基金份额并不保本,因此现阶段投资保本基金需谨慎。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