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在由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证券报主办、华商基金承办的“2017年基金服务万里行——建行·中证报‘金牛’基金系列巡讲”太原专场活动中,华商基金策略研究员张博炜从制造业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及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张博炜指出,长期来看,类比发达经济体,我国未来或逐渐过渡到以消费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模式,经济增速的中枢或有所下移,波动性将逐步降低。具体而言,经济的转型已经体现在第三产业的占比提升之中。同时,近几年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对消费多元化的要求都有了显著的提升。随着投资效率的不断下降,以及消费占比的不断提升,未来GDP的波动可能也会逐步下降。
“在整个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制造业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张博炜强调,他认为中短期来看,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制造业的提质升级将是目前仍以投资为主要动力的中国经济的重要抓手,将显著提升经济的韧性。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制造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为制造业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从过去十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来看,大概在2004年之后是稳步攀升的过程。
在提到我国经济今年的表现时,张博炜表示二季度GDP增长6.9%,从结构上看,相比去年净出口的由负转正是今年宏观经济的一大亮点。与一季度相比,资本形成的贡献明显上升,投资发力效果显著。从三大需求对GDP同比的拉动看,今年净出口是上半年GDP同比明显超预期的变量。制造业出口的好转一方面能够带动上游采掘、原材料加工等行业,另一方面,伴随着预期的改善,制造业的扩大再生产也给经济带来了额外的韧性。
对于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张博炜认为,制造业投资中,民营资本占主导,分析其未来投资意愿可以大致从需求、企业当期利润、政策方向、利率环境这几个角度出发。今年内外部需求同步改善,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回升明显,企业效益持续好转,为未来扩大资本开支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政策方向出发,“一带一路”作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重点实施战略,对企业来说是需要把握的重要政策机遇。对于投资者来说,相关投资机会也值得长期关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具有丰富海外工程承包经验和较大营收外汇敞口的企业,将直接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有望成为市场后期配置的重点;另外“设施互通”是“一带一路”战略建设重点,高铁、路桥、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走出去”的重要名片,基础设施类央企将积极受益,预计该类建筑央企订单或在去年高增长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从货币政策来看,在并不宽松的货币环境下,资源或仍将向优势企业集中,强者恒强的格局仍将深化。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