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二季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达到23.14万亿元,比2016年底增长2.92亿元;基金子公司同期管理规模为8.59万亿元,比2016年底下降1.91万亿元。
资管行业风水轮流转。如果说2013年之前的5年是信托公司的黄金时代,2013年诞生的基金子公司则成为令人艳羡的对象,管理规模快速增长。那么现在,信托公司又成为“主角”,规模明显持续增长,而基金子公司规模缩水渐成趋势,部分业务规模回流至信托。
上半年信托规模高速增长
今年以来,信托、券商资管与基金子公司的资管规模呈此消彼涨的态势,信托快速增长,券商资管缓慢增长;基金子公司的资管规模则下降。
据中国信托业协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二季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达到23.14万亿元,比2016年底增长2.92亿元;基金子公司同期管理规模为8.59万亿元,比2016年底下降1.91万亿元。
一位有多年信托从业背景的第三方财富区域总经理表示,信托规模上涨比较快,首要因素是信托的通道业务依然占比较大,不少信托仍是以被动管理为主,不是主动管理。另一重要原因是信托的刚性兑付到目前为止没有真正打破,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对信托的认可度高于券商资管及基金子公司,都偏好信托产品,而不是资管计划;且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收益可商量。
然而过去四年,是基金子公司自诞生以来飞速发展的四年。所有基金子公司的管理规模曾在2016年年底一度达到10.5万亿,超越了公募市场的管理规模。深圳一基金子公司负责人表示,基金子公司被称为“万能通道”,在投资范围的优势,相对信托公司而言,基金子公司在计划财产卖出回购、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商品期货等领域有着天然优势。
他还提到,由于2013年基金子公司大规模成立时,正值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开始,信托通道费率大幅抬升。为缩减通道费用,银行以及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开始选择基金子公司作为投资通道。此外,基金子公司业务人员大多来自信托公司,长于产品结构设计、项目撮合而非投资管理。
事实上,依托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资管行业近十年取得了巨大发展。其中,信托行业在2007年只有7100亿的管理规模,到了2017年年中已发展到了23.14万亿。其次,券商资管同步取得巨大发展,从十年前的8000万规模增长到2017年年中的18万亿。
“回流”信托成为一个趋势
随着基金子公司净资本管理的实施,金融监管逐步深化,基金子公司的比较优势已不复存在。2016年12月,《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及《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暂行规定》落地,“史上最严的”新规对基金子公司的监管生态进行了重构。基金子公司业务发展遭受重创,整个行业一片哀鸿,资管规模逐步下降,基金子公司从2016年底的10.5万亿规模下降到2017年中的8.59万亿。
今年以来,信托资产规模高歌猛进,半年内资产管理规模增长了近3万亿,券商资管仅增长5100亿,基金子公司资管规模却下降了近2万亿。有研报表示,信托受到的监管压力边际增强趋势明显弱于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且未来被认证为首选通道,承担平抑经济周期波动使命的预期正逐步加强。
据沪上一家子公司总经理表示,在子公司新规实施后,增长的方式已发生了实质的变化。过去由于没有风险资本约束的成本,对项目的收费水平没有太多的硬约束,导致管理规模的盲目增长。在目前的风险资本约束下,必须以公司的资本回报水平为前提,以各类型业务的风险系数计算各类型业务的最低收费水平。在满足这一收费水平要求下,才会考虑项目是否可以立项。而最低收费标准的约束,就将很多通道业务挡在了门外,这类业务很多转到了信托公司。
不仅基金子公司的部分业务回流信托,基金子公司的部分从业人员也开始回流信托。据悉,目前不少基金子公司人员流动较大,前期业务通道化严重,业务人员中产品经理偏多,但投资型人才、资源型人才积累不足,也相应制约了公司获取优质资源或配置优质资产的能力。
在2013年至2015年,市场经常听闻某一家基金子公司挖了信托某高管,或者某一个信托团队加盟某一家基金子公司。自基金子公司新规实施后,原来从信托公司出来的基金子公司人员又回流到信托。据北京一位从基金子公司离开的从业人员表示,今年因新规影响,子公司离职率较高,有的选择了去信托。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