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家基金公司,成立不足5年,资产管理规模便迅速增长至1700多亿元,击败一众“老将”跻身行业前20。很引人瞩目对不对?但与此不相称的是,旗下股票型基金数量为零,主动权益类产品规模不过90亿元左右,业绩亦不尽人意。
这就是兴业基金的真实境况。
近日,《投资时报》携手标点财经研究院通过对Wind资讯海量基金数据统计、研究,联合编制出“2017中国基金业黑榜”。榜单显示,在28家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基金公司中,剔除2017年成立的基金以及分级基金后,兴业基金主动权益类产品以7.1%的平均收益率排名倒数第二;偏债型基金(不含指数基金,下同)的整体表现亦不甚理想,以1.5%的平均收益率排名第19;旗下多只产品业绩落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兴业基金的公募规模中,货币基金占比超过了65%,是其规模扩张的主要“功臣”。某种意义上,货基已成为基金公司冲击规模的“万能险”。在监管层有意引导公募基金投资回归主动管理、淡化货基规模排名的背景下,兴业基金所面临的压力不容小觑。
股债业绩均不佳
剔除2017年成立的基金以及分级基金后,2017年市场上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1.57%,偏债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2.14%。不管是主动权益类产品还是偏债型产品,兴业基金的整体表现均较逊色,投资管理能力实不出挑。
在主动权益类基金方面,兴业基金2017年平均收益率仅7.1%,在28家规模踏入“千亿俱乐部”的基金公司中排名第27位。若将不同份额分开计算,其旗下15只成立满一年的主动权益类产品中,2017年收益率低于10%的多达13只。
具体来看,兴业多策略全年收益率为-6.16%,在1364只灵活配置型产品中排名第1306,相当于排在同类后5%的位置。纵观该基金过去一年的重仓股名单,省广股份、蓝色光标连续四个季度出现,而这两只个股2017年分别下跌了49.57%、45.23%;2017年三季度进入并一直持有的阳光照明,过去两个季度也下跌了近16%。
兴业聚利、兴业聚盛C、兴业聚盈、兴业聚惠C以及兴业聚盛A的净值尽管实现了增长,但全年收益也均未达5%。而兴业聚惠A、兴业聚宝、兴业聚全、兴业聚源、兴业聚丰、兴业聚优、兴业聚鑫的收益率亦不足10%,且全部低于8%。
债基方面的表现同样令人失望。兴业基金偏债型产品2017年平均收益率只有1.5%,在28家千亿规模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9。其中有5只基金份额录得负收益,包括兴业天禧、兴业年年利、兴业增益五年、兴业稳固收益一年和兴业丰利,收益率为-1.8%、-1.16%、-0.9%、-0.6%及-0.2%。Wind数据显示,上述5只基金在763只中长期纯债型基金中的排名分别为第741、第717、第712、第699和第678。
此外,兴业丰泰、兴业启元一年C、兴业保本、兴业启元一年A、兴业添利的收益率亦均低于2%。
规模倚重货基
兴业基金成立于2013年4月17日,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7亿元,其中,兴业银行出资6.3亿元,持股比例90%,中海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出资0.7亿元,持股比例10%。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兴业基金管理规模只有143.77亿元,旗下仅2只基金,全部为固收类产品。2016年管理规模突破千亿元,产品数量超过30只。到了2017年底,基金数量为44只,规模达1736.26亿元,在同业中排名第19。也就是说,过去3年,兴业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增长了11倍。
标点财经研究员仔细分析后发现,兴业基金规模的急剧膨胀主要源自固收类产品尤其是货币基金规模的大幅攀升。截至2017年底,其货币基金规模达到1145.36亿元,同比增长65.29%,在总规模中的占比接近66%。与此同时,其债券型产品规模同比下降4.86%至492.74亿元;混合型(包括16只灵活配置型产品和1只偏债混合型产品)规模不足百亿元,同比下降一成,在总规模中的占比不足6%,其中属于主动权益类产品的灵活配置型基金规模仅91.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按照Wind分类,兴业基金至今仍未成立股票型产品。
可以看出,兴业基金凭借货基迅速做大规模,但对主动权益类产品的开发力度却远远不够。2017年12月,中国基金业协会在“资管新规对公募基金影响暨公募20年投资与产品的若干观点总结”会议上表示,基金管理人应不断提升以主动投资管理能力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根据自身风控能力合理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为广大投资者创造长期良好的收益。可以预见,主动权益类基金将重新成为业内的关注重点。若剔除货币型基金,兴业基金的规模只有不到600亿元。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