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基金 > 正文

银行理财14年沉浮:收益率频降告别刚兑转型净值

[2018-10-05 13:14] 来源:网易 编辑:山歌  阅读量:18576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9月20日下午,57岁的杨女士正在北京西城区浦发银行一个网点咨询银行理财业务,看着当周收益表直摇头,眼看着一直关注的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以每周1%-5%的速度在下降。她盘算着,若是未来一段时间银行理财收益率继续走低的话,是不是要改投其他......

9月20日下午,57岁的杨女士正在北京西城区浦发银行一个网点咨询银行理财业务,看着当周收益表直摇头,眼看着一直关注的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以每周1%-5%的速度在下降。她盘算着,若是未来一段时间银行理财收益率继续走低的话,是不是要改投其他可靠又高收益的产品。

28岁的小吴,最近正拿着刚刚从余额宝里提现到账的近九万元,与当月工资一起凑齐了十万元,来浙商银行开了个理财账户,购买他人生中第一款银行理财产品——“永乐1号人民币182天型(新客户专享)”,预期收益率5.16%。

这是他近期比较了各家银行理财产品后做出的选择,上周这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还在5.18%左右,他有些后悔没有早点行动。

“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正在下滑。”从理财经理到理财客户,都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理财收益的下滑,有人想出去,也有人想进来,银行理财,还是大众理财的最优选择吗?

2018年是银行理财的关键之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和参照资管新规完成制定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相继发布,银行理财要进行“非保本”、“净值化”、“破刚兑”的蜕变。

尽管,这些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2018年,银行理财要开始真正的变身。从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第一支人民币理财产品以来,14年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模经历高速增长,产品资金余额从2007年末的0.53万亿元扩张到2017年末的29.54万亿元,再到如今资管新规后的规模调整和收益下滑。

曾经,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对于推动国内金融利率市场化进程和金融深化发展意义重大,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风险。中国银行投行与资管部副总经理王卫东告诉记者,资管新规本身也是一种纠偏的需要,原来不符合业务本源的业务模式,需要找到符合业务客观规律的新的解决方案,未来行业会努力去找到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业务模式。

始自保本保收益

从2016年退休之后,把退休金攒几个月存到银行是杨女士主要理财方式之一,这种习惯她已经坚持了将近十年。

杨女士回忆,其最早开始买银行理财是2008年左右。在2000年之前,周围人基本没有理财的概念,而且当时存款利率非常高,90年代储蓄存款一年期利率大约在9%左右,甚至有几年就能翻一番的说法,但是后来存款利率就很低了。

2000年,央行实行货币政策调控,之后一年期存款利率骤降到2%左右。“虽然利率下降,但是也不知道其他渠道,偶尔买一些国债,又不会炒股,大部分存款还是选择存在银行,定期存款。”杨女士说。

到了2008年左右,杨女士在某股份制银行工作的朋友,给她推荐了银行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利率比定期存款高,利率大约在4%左右。而且,这位银行工作的朋友还会不定时的赠送她大米、食用油、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

此时,银行理财产品也才“出生”四年。2004年2月2日,光大银行上海分行发行了内地第一只外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A计划”;7月,又发行了第一只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那一年也被称为银行理财元年。

光大银行之后,许多股份制银行纷纷效仿,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等纷纷推出银行理财业务。从此,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破冰,也意味着居民们除存款、国债、股票之外,又多了一个投资渠道。

理财产品推出伊始,理财收益略高于储蓄存款利率,各家银行根据不同规模、不同期限的资金,设置不同的预期收益率。比如,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B计划分三个层次,按1000元至3万元、3万至10万元、10万元以上不等的投资金额,分别设置出了三档年化预期收益率,分别为2.38%、2.47%、2.55%。

与货币基金不同的是,货币基金的收益率是浮动的,而银行理财产收益相对固定,叫做“预期收益率”。据悉,银行理财产品在设计之处也曾考虑过引入与货币基金相似净值法来显示收益或者亏损,但种种原因,比如考虑到当时大多数老百姓对浮动收益接受度不高等原因,没有采用。

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的做法,给客户一个确定的收益,而银行则不是获取相对固定的管理费,更像是赚利差。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剑认为,这种收费模式,更加接近银行表内的利差业务,为后续的理财业务沦为影子银行埋下了伏笔。

各家银行试行一段时间之后,银监会在2005年9月出台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理财业务做出了一系列规定。

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的定义: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但是,银行理财在发展资产管理业务过程中渐渐偏离了本质,在资金端表现为,基于银行信誉和银行揽储考虑,形成了刚性兑付。

国泰君安研报显示,银行发行约96%的理财产品为预期收益型产品,2007~2016年有收益资料的产品中,实际收益率等于预期收益率的也占绝大多数,刚性兑付已成为常态,预期收益率以外的收益或损失归于银行,理财产品自行约定收益分配,银行理财可以采取“超额留存”的模式,即仅向投资者支付固定的“预期收益率”,剩余投资收益归银行管理人。

从银信到资金池

购买银行理财近十年,杨女士对收益的起起落落也有些习惯。

与收益端的变化密切相关的是,银行理财资金的投向。14年间,银行理财的成长扩张之路,也伴随着监管对其的不断规范。

除了在收益端的刚性兑付,在资金端的投入,理财资金也从债券、票据等收益率稳定的资产向非标准化资产、资金池等方式转变,成为类信贷的“影子银行”。

起初,理财资金都是投向银行间的高等级债券和票据,风险较低,收益率稳定,有点类似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等,只是管理费收取方式不同。但是,这类资产收益率其实还是比较有限,银行之间的竞争主要靠拼价格。

后来,银行开始把类似信贷的资产放到理财投资组合里,信贷的收益率更高,能够提高理财资产的收益率,当然,能够提供给客户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更高。

但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更差,期限更长。于是银行利用期限错配,用短产品去接续长资产。

在类信贷资产投资,因此“非标”逐渐被银行投资端采用。所谓非标准化债券资产(非标),本质就是一笔给企业的贷款,贷款条件由双方议定,不是证券式的标准化合约,所以称为非标。

而理财产品没有放贷业务资格,不能直接给企业放贷,所以作为规避,有银行发明了“银信合作”。先由信托公司设立一只信托计划,向借款人发放贷款,然后银行理财资金去购买信托计划。如此,只需要一个信托计划作为通道,理财资金就实现了向借款人放款。同时也可以以信托计划出面,投资其他领域,包括股票一级市场(打新)、二级市场、另类投资等。

在此时的收益端,各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均较高,据杨女士回忆,在2008年前后的时间,理财产品收益率在5%以上的很多,有的甚至在9%-11%之间。

此间监管连续发文监管,银监会在2010年前后连发十个文件规范,世称银信合作“十道金文”。

2010年8月,银监会在下发《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于2011年底之前严格按要求将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并按150%的拨备覆盖率计提拨备,按大银行11.5%、中小银行10%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计提资本。

监管重锤将信贷类理财模式掐灭,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资金池理财模式横空出世。2010年下半年开始,资金池理财产品日渐为各家银行所青睐,并迅速壮大成为中资银行理财业务的主要模式。“资金池”模式有些类似公募基金的运作特点,具有“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的特征。虽然与公募基金有很多相似性,但两者却有本质的不同,公募基金是净值化的产品,不论市场涨跌都会在产品净值上体现,投资人购买时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但“资金池”模式却在投资人购买时承诺了一个固定的收益率,如果投资的标的所在行业发生大规模风险,产品无法正常兑付,将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

在此时,“8号文”出世,对理财产品投向进行规范。

监管规范下的重塑

2013年3月,银监会颁布《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号,简称《8号文》),要求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理财资金投资非标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

为应对监管,多数银行主要采取两种做法:其一,做大理财资金分母,扩充投资非标额度;其二,以机构间“互买”、“过桥”等方式,将超额非标从理财账户向自营账户转移。

2016年下半年,监管层重提防风险。2016年7月,银监会向各银行下发了新一版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在2014年版本的基础上做了很多更新,力图全面纠正理财业务的影子银行性质,回归资管本源。

在几年间,理财产品平均逾期收益保持相对稳定,根据中债登披露的数据,2015年,银行理财市场累计兑付客户收益8651.0亿元,比2014年增长1529.7亿元,增幅21.48%。其中,封闭式非净值型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兑付客户年化收益率为4.68%,比2014年下降38个基点;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兑付客户年化收益率为4.97%,比2014年下降10个基点。

在2016年底,全行业理财规模创出了30万亿元的新高,一年半时间内增长10万亿元。而且,很多中小银行也开始参与,它们的风险管理能力更弱,这隐藏着风险。

此时,业内对于“资管统一监管”的呼声越来越高,监管逐步将其提上日程。2017年11月17日,央行联合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非保本”、“净值化”、“破刚兑”,对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在内的资管产品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倒逼进行转型。

中国银行投行与资管部副总经理王卫东在《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后曾对记者分析,从风险的角度,或者从资产管理本源的角度,非标模式存在一定偏离,例如通过理财的形式投资等。资管新规本身也是一种纠偏的需要。所以原来不符合业务本源的业务模式,需要找到符合业务客观规律的新的解决方案,未来行业会努力去找到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业务模式。

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在征求意见之后,9月28日,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

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对资管行业尤其是银行理财影响巨大,这一特征在上市银行财报中体现尤为明显。

根据华宝证券统计分析,A+H股共43家上市银行的半年报数据,其中准确披露表外理财规模的有35家,规模合计达16.6万亿,占全市场业务的比重达到了近80%。从变动情况来看,35家银行表外理财规模较去年末下降约1.06万亿,降幅达6%。此前理财业务发展迅猛的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较上年同期分别减少15.5%、22.7%和3.1%。

“银行理财业务经过14年的发展,有功有过,在整个金融行业正本清源的背景下,是该回归到它的本源的时候了。”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剑认为,任何良好的监管措施都是“短空长多”,短期内业务调整,大家会难受一下,但长远看,我国银行业只有拥有了真正意义的资产管理业务,才能为今后的战略转型保驾护航。在金融市场日益开放、客户需求日益复杂、市场波动日益扩大的复杂形势下,找到一条未来之路。而如果继续死守影子银行的做法,不尽早掌握真正的资管业务能力(包括客户财富管理服务和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等),未来只能是穷途末路。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