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市场大涨,不少基金净值水涨船高。记者统计发现,300多只偏股基金净值越过2015年的高点。但将基金净值变化和基金规模变动结合起来看,这些净值越过当年5178点高点的基金,多数是凭借今年以来的大涨实现的。但是,部分基金投资者追涨杀跌,不少已在低位割肉离场,并没能在净值上涨中获利。
308只基金净值越过5178点
2015年6月12日,上证综指创下5178点的阶段性高点。从基金业绩表现看,东方财富Choice资讯显示,从2015年6月13日到2019年4月10日,在108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中,共有308只基金净值上涨。其中,涨幅超过20%的基金有122只,涨幅超过30%的有55只,更有11只基金涨幅超过50%。
从涨幅居前的基金来看,前海开源再融资股票基金区间净值上涨75.4%,前海开源工业革命4.0混合基金涨幅也超过70%。
上述区间取得净收益的基金,多数是因为抓住了2017年的白马蓝筹股行情,例如长安鑫利优选A、东方红睿元、东方红睿丰、汇丰晋信双核策略等。部分基金则得益于卡位消费、蓝筹等好的赛道,例如易方达消费行业、南方新蓝筹混合、鹏华品牌传承混合等基金。也有部分得益于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例如易方达中小盘基金,尽管冠名“中小盘”,但该基金经理张坤过去几年重仓股全部是清一色的白马蓝筹股,抓住了白马股蓝筹股的牛市行情,避开了中小市值成长股的大跌。
在区间净值下跌的基金中,有91只基金跌幅超过50%,更有22只基金净值跌幅超过60%。从净值大跌的原因看,大多是因为没有从2015年的牛市思维中转变过来,继续重仓所谓的成长概念股,其中不少基金经理还在普跌的成长股中轮动操作,导致净值跌幅加大。更有甚者,大部分重仓成长概念的基金经理在2018年四季度或今年初的大跌中被换掉,倒在成长股浪潮掀起的黎明前,而接任的基金经理大多风格稳健,没有充分享受到今年成长板块的上涨。
净值上涨难改基民赔钱痼疾
300多只基金净值越过5178点,大幅跑赢同期市场,表现堪称优秀。但是,如果把基金净值收益曲线和基金规模结合起来会发现,尽管基金净值上涨,但是投资者并没有赚到钱。
在2015年牛市高点,投资者蜂拥买入,基金规模很大,但在此后的下跌过程中不断割肉离场,基金规模持续缩水。截至2018年底,很多基金已经变成“迷你基金”。尽管今年以来基金净值大涨,但是整体而言,投资者并没有赚到什么钱。同此前下跌过程中的亏损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数据显示,上述300多只区间取得正收益的基金,大多数是依靠今年以来的市场大涨实现的。从2015年高点到2018年底,仅有155只基金上涨,其中区间收益超过10%的基金仅有88只。但从上述基金规模变动数据看,Choice资讯显示,2015年6月30日的总规模为 12086 亿元;而到 2017 年底,上述基金总规模缩水为3570亿元;到2018年底,其总规模仅3197亿元。净值上涨规模反而缩水,表明很多投资者已经在中途“割肉”离场,完全错过今年以来的市场大涨。
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净值大涨但投资者并没有赚到钱,固然是因为投资者高位买入低位卖出,但与基金公司在高位强力发行有直接关系。不少基金公司在牛市高点非常容易发行的时候,大肆宣传、强力发行,并且很少设置发行规模的上限,导致大量投资者在高位入场。
沪上某基金研究人员表示,追涨杀跌是普遍现象,对于基金公司来说,牛市发行几乎不用太多投入就可以卖很多,但在熊市中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卖不出去。从投入产出比来说,基金公司更愿意高位发行,但结果就是投资者很难赚钱。这也成为权益基金发展的痼疾。
如何让投资者在净值上涨中真正赚到钱?上述基金研究人员表示,基金公司要承担应有的责任,作为专业投资机构,机构应该看到风险,不应该只为自己短期利益做违背常识的事情。
相比之下,难能可贵的是,部分基金不仅净值上涨,还让投资者赚到了钱,实现了规模和业绩良性发展。以中欧时代先锋基金为例,过去几年多次在市场高点分红并且限制申购,在市场低点时加大营销力度,让绝大多数投资者都赚到钱,用业绩和制度约束让投资者加深信任,实现了基金净值上涨、投资者盈利、规模增长、品牌强化的共赢局面。上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