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市场的欢呼中,少有人知道,四川是青蒿素研究领域重要的推动者,四川也曾经是全国重要青蒿素生产基地和青蒿种植基地。而当下,种植基地急剧萎缩,生产企业萎靡不振。诺奖的光芒能否照亮四川青蒿素产业的未来?
生产企业举步维艰 种植面积仅两三万亩
“你不说我都忘记这事情了!”10月8日上午,接到记者电话,四川旭阳药业公司负责人韩业祥半天没回过神来。
作为四川历史上最先从事青蒿素提取和药品生产的企业之一,2004年,旭阳药业就进入了这一领域。然而,好景不长,两三年后就彻底退了出来。原因就是市场低迷。
到2006年,青蒿素市场价格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从高峰期的7000多元一公斤跌至不到2000元,很多企业血本无归。
暴跌之后,整个青蒿素市场就再也没有复兴过。旭阳药业也再未回归。
四川裕通生物有限公司也于2007年前后彻底退出了这一领域。
10月8日上午,记者致电公司,电话早已停机。成都蛟龙工业港招商部负责人透露,2014年初裕通生物就搬到成都市区从事另外的产业。
继续从事青蒿素提取和生产的三四家川企也是举步维艰。
四川协力制药有限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刘建和透露,公司青蒿素年产能有100吨左右,但目前产能闲置率高达6成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只生产了20吨左右,企业大部分精力用来消化此前的库存,“市场售价每公斤只有1350元,连成本都不够。”
每100公斤青蒿干叶只能够提炼0.8公斤左右青蒿素,目前的行情,每公斤青蒿素仅原料成本就接近600元,这还不包括加工、人工和设备成本。
上游的原料种植就更惨淡。据了解,全省目前青蒿种植面积只有两三万亩,连高峰期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收购价每公斤四五元,连高峰期的一半都不到。
安岳县通贤镇曾经是全省著名的青蒿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超万亩。通贤镇武陵村支部书记杨茂江介绍,目前,全镇已经彻底退出青蒿种植。这一信息也得到中药材收购商罗兵的确认。
[!--empirenews.page--]
辉煌的过往 种植和加工遍地开花
时间回到10多年前,四川青蒿种植和加工产业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2004年,青蒿素药品被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抗疟一线推荐用药,全球对青蒿素原料的需求猛增,市场价也飙升至6000元/公斤。国内加工企业纷纷上马,从十几家猛增至100多家。仅我省就有协力制药、旭阳药业、川湘生化等近20家。一时间,青蒿素产能数倍放大,年产量达到2000吨左右。青蒿草的种植面积也猛增,特别是在四川、重庆等地。
杨茂江回忆,2005年当地开始大规模种植青蒿,甚至将玉米地改种,满山遍野都是青蒿,“好看得很”。青蒿干品收购价一度高达每公斤12元,而每亩产量可以达到150至200公斤。
烂市来得猝不及防。2006年,全球青蒿素市场需求只有一两百吨,中国产量是其十倍以上,价格急转直下,降到2000元/公斤以下。
未知的将来
目前用途狭窄 市场有限 抗癌功效还有待验证
诺奖新闻似乎再次点燃了人们对于青蒿素的热情,问题是,能够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吗?
“渺茫!”对此,刘建和的观点直截了当。
在他看来,青蒿素的用途目前非常狭窄,仅仅用于治疗疟疾,市场空间非常有限,协力制药一家的产能就绰绰有余。如果用途得不到大扩展,青蒿素产业很难有光明的未来。
另一位资深人士王美胜也持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过去几十年,受各种因素制约,我国对于青蒿素的应用研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此背景下,市场开拓无从谈起,如果基础的科学研究不跟上,青蒿素完全可能被“困死”。
也有乐观的观点。四川同人泰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敏透露,有研究表明青蒿素已经被证实有抗癌的作用,这是一个比治疗疟疾更大的市场。
国内外医学科研机构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作为抗癌新药物的临床前期试验。“一旦临床试验获得成功,就将大大促进国产青蒿素产业的发展,并将继续形成新一轮青蒿种植热和提取加工热。”杨敏表示。
在遂宁,80后蔡彪还在从事青蒿种植。2012年,蔡彪回到老家安居区白马镇,成立立影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以“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规模种植青蒿近2000亩,年产青蒿叶200吨。
加上另外一家合作社,当地青蒿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000亩。尽管目前市场行情低迷,销售价格倒挂,但他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在他看来,在经过长达近10年的低迷之后,青蒿素产业终会阴霾散去,否极泰来。 (记者 梁现)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