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助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的“青蒿素”

[2016-02-19 11:46]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admin  阅读量:19699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无疑是举国欢庆的一件事,而伴随着这位女医学家一起出现在大众面前的还有一个词——青蒿素。...

  青蒿素的来源

  屠呦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她的灵感来源于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书中写道:“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她便从此处获得灵感从而研制出了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青蒿素。

  说道青蒿素就不得不提到一种植物——黄花蒿。

[!--empirenews.page--]

  黄花蒿和青蒿有些相似,两种植物都是菊科蒿属,而且味道相似。但是黄花蒿的头状花序接近球状,花序较小,长宽大概有1.5毫米;而青蒿的头状花序呈半球形,花序较大,直径大概为3-4毫米。黄花蒿的茎下部叶多为三至四回羽状深裂,中部叶多为二至三回羽状深裂,上部叶渐小,常为一回羽状深裂,且叶面绿中透黄,叶裂片轴有狭翼;青蒿的茎下部叶多为二至三回栉齿状羽状深裂,中部叶多为二回栉齿状羽状深裂,上部叶渐小,多为一回栉齿状羽状深裂,且叶面不绿中透黄,叶裂片轴有不甚规则的羽片。而制作青蒿素的植物却并不是青蒿,而是黄花蒿。

[!--empirenews.page--]

  说起黄花蒿,早在中国古代就早有记载,《蜀本草》:《图经》云,青蒿叶似茵陈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许,四月、五月采苗,日干,江东人呼为犭卂蒿,为其臭似犭卂, 北人呼为青蒿。

  医学家屠呦呦也是在中医书籍里找到了灵感进而制作出了青蒿素。

[!--empirenews.page--]

  青蒿素的作用

  在提及青蒿素我们不得不提及的就是“疟疾”这个词。

  疟疾虽有不同类型,但其发病机理基本相同。当疟蚊刺咬人体时,疟原虫的抱子体先侵入肝实质细胞,生长繁殖。被感染的肝细胞破裂后放出大量裂殖子,进入人体血循环后即寄生在红细胞内。当发育成熟后,裂殖子可破坏红细胞而逸出,进入血浆,引起疟疾发作。

  疟原虫对人体细胞的破坏可引起过激免疫应答,继而释放出大量的代谢产物和炎症介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形成微血栓,从而发生广泛酌微循环障碍,引起脑、肾脏、心肌、肝脏等多脏器病变。

[!--empirenews.page--]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儿童发病率高,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疟疾流行于102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恶性疟死亡率极高。

  1971 年下半年,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素,提取物抗疟作用率达 95% 到 100%,青蒿素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也可用以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黄疸型等。

[!--empirenews.page--]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化学结构中的过氧桥这一基团是抗疟作用中最重要的结构。改变过氧基团,青蒿素的抗疟作用消失。青蒿素在体内活化后产生自由基,继而氧化性自由基与疟原虫蛋白络合形成共价键,使蛋白失去功能导致疟原虫死亡。另一种观点认为青蒿素转化为碳自由基发挥烷化作用是疟原虫的蛋白烷基化。

  就目前为止,青蒿素已经拯救了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而屠呦呦女士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这一喜讯也无疑激励了许多正走在医学道路上的后辈们,相信他们会研究出更多的药品来挽救更多人的性命。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