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韩国国会表决通过了中韩自贸协定(FTA)批准案。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政府计划争取在20天内走完协定生效所需的剩余程序。按照惯例,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会议审议和做出决定需1周的时间,此后国务院可能于下月中旬左右加以批准,加上两国交换公文等程序所需的时间(预计16天),勉强能在年前走完协定生效所需程序。
若中韩自贸协定年内生效后关税立减,明年伊始关税再降,可提前一年实现零关税。
中韩自贸协定是中国迄今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领域范围最广的自贸协定。协议生效后,进入中韩贸易的超过90%商品将享受零关税。据中国海关统计,201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约为2905亿美元。韩国目前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以及第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
中韩FTA尚未正式生效,但对协定究竟能给企业带来多少实际收益,不少业内人士心存疑惑。[!--empirenews.page--]
“据我了解,中资企业对于自贸协定的利用率不是很高。”毕马威国际贸易和海关事务部的合伙人董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据报道,中国贸促会商事认证中心原产地处处长路强此前也指出,目前中国企业对自贸协定利用率偏低,自贸协议“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中韩自贸协定利用预期高
中韩两国于今年6月签署中韩自贸协定,这是中国签署的第13个自贸协定。迄今为止,中国已签署了14个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
不过,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贸促会商事认证中心原产地处处长路强指出,目前中国企业对自贸协定利用率偏低,令中国已和他国达成的自贸协议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而汤森路透及毕马威此前联合发布的2015全球贸易管理调查报告显示,国际上70%的企业并未充分利用自贸协定。[!--empirenews.page--]
“据我了解,中资企业对于自贸协定的利用率不是很高。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利用率相对较高,中国-智利自贸协定利用情况也还可以。另外从进出口角度观察,中国作为进口方对于自贸协定的利用率较低,而中国作为出口方对自贸协定的利用率则相对进口高一些 。”毕马威董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对于中国已签署的自贸协定的利用情况,董诚表示,目前缺乏全行业的官方统计或调查,现有的调查结果可能会由于样本限制而有所偏差。
对于有望在年内生效的中韩自贸协定,董诚预计利用情况会比中国-东盟自贸协定更好些。“受限企业对其期望值比较高,因为中韩自贸协定是中国迄今签署的覆盖范围最广、涉及进口商品最多的自贸协定;再者韩国已与世界多国签订自贸协定,该国企业对于自贸协定的理解和应用经验比较足。”董诚说。
滨特尔集团北亚区国际贸易合规经理朱静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公司对中韩自贸协定非常期待。该集团经营业务主要涉及水科技领域、电子机柜行业,其下属水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水处理设备制造公司。
“我们公司在韩国有工厂,中韩之间有很多业务往来,中国的客户喜欢韩国的产品,中韩自贸协定商品包含很多,我公司的产品基本都在列,所以非常期待关税降低带来的利润空间。”她说。[!--empirenews.page--]
原产地规则困扰企业利用自贸协定
汤森路透及毕马威上周联合发布的2015全球贸易管理调查报告指出,复杂的原产地规则、收集文件的困难性及内部缺乏相关专业人士是企业充分利用自贸协定的主要挑战。
一位就职于外企的中国区贸易合规经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公司目前暂时没有利用任何中国已签署的自贸协定,也暂无利用中韩自贸协定的计划。“诚然,利用自贸协定可以省掉一定程度的关税,但是需要增加相应的操作成本,通常需要考虑获得的收益与相应的投入之间的关系。例如原产地规则,在实际进口过程中,如果产品不是以整机方式交付,而是以模块或者部件形式交付,那么这些部件和模块会存在多个原产地的情况,但是企业如何向海关证明这些模块和部件符合自贸协定,则更加复杂。”该人士称。
董诚以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为例,讲解了企业利用自贸协定的具体情况。要享受中国-东盟自贸协定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原产地证明,二是符合直接运输条件。“在原产地证明方面,比如一个中资企业作为进口商想享受关税福利,那么就需要供应商配合提供原产地证明,双方之间可能需要一个商业谈判过程,讨论如何让利、共享。再者,现在好多产品不太可能是完全在一国生产加工的,会涉及多方采购、多方生产加工。中国-东盟自贸协定有本地加工增值不低于该产品总价值的40%要求,那么就要跟踪并收集每一个原材料原产地证明。据我了解,大部分企业对此采用的是手工计算的传统方法,少数公司开始采用自动化采集了。”董诚说。
关于直接运输条件,商业贸易安排其实远比规定复杂。董诚指出,货物发出后可能会途经第三方国家中转,此时就需要到第三方出具相关中转证明文件。
据了解,现在很多企业因为上述情况而对自贸协定处于观望状态。对此,朱静阁表示,在利用自贸协定前要对自己公司业务有充分了解,做初步的评估判定,比如进口出口的国家、产品、涉及金额、商品归类等方面。再分析产品的加工生产工艺,判断是否满足自贸协定的要求和本地价值占比等。“利用自贸协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从一个自贸协定、一个产品入手,逐步推广。”朱静阁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