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访网
2月2日, 慧聪家电网首发《双十一天猫销售下滑 阿里“拆淘宝补天猫”都不管用》,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各大财经媒体和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该文指出:2月1日晚间,阿里巴巴在对外公布了其2018年第三季度(2017年10月1日-12月31日)财报之后,由于每股收益未达预期,从而导致其开盘前跳空低开了6个多百分点。
众所周知,相比于淘宝,聚集了各个品类头部商家的天猫显然更有利于为阿里贡献广告收入,因此最近几年来,阿里在不断地将淘宝的商家和流量导入天猫。其结果显而易见,一方面导致天猫在有限的平台内云集了大量的商家,各家之间势必为广告位而争夺,广告费水涨船高;另一方面,被榨取干优质商家和流量资源的淘宝,举日维艰,阿里索性就对外屏蔽了淘宝的GMV,从2017年开始只披露天猫的GMV数据。
但是在专业投资者的眼中,这种花招根本无法隐瞒。
根据马云一周前在达沃斯所透露的数字,整个阿里2017年的成交额是7500亿美元,折合4.8万亿人民币,相比于2016年的增速不到30%,这其中,作为核心的天猫增速超过了40%,这意味着淘宝的增速已经低于了20%。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势必维持不了多久,在淘宝的优质流量榨干之后,天猫的高增长幻境也一定破灭。很快,天猫在经历了2018财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49%的增长之后,到第三季度尽管在双十一的助阵之下,销售增速还是下滑到了43%,降低了6个百分点。
2017年的双十一期间,阿里为了给11日当天做出一个漂亮的销售数字,竟然在11月之后长达10多天的时间里,将大量的销售订单转为预售,直到11日才确定为销售订单,以这样掩耳盗铃的方式取得了双十一在创新高的“佳绩”。
事实上,阿里也早已就意识到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模式无法持久,但是所谓“一招鲜吃遍天”,阿里又重新设计了一套新的玩儿法就是将淘宝和天猫凝聚的线上流量向线下零售引流,并将其命名为“新零售”。
阿里自2016年10月首次提出“新零售”概念以来,持续投资或收购以线下零售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包括三江购物、联华超市、新华都、高鑫零售等,试图通过线上引流的方式,提振这些线下经营不善的商业体,从而赚取超额的股权投资收益。
然而令阿里尴尬的是,这些身披“新零售”外衣的线下商业并没有扭转颓势,而阿里在这些收购项目上的投入也陷入大幅亏损。根据《财经》杂志引用Wind的统计数据,“截止2018年1月29日,相比于刚宣布后的暴涨,三江购物的股价已累计下跌62%、新华都累计下跌43.6%、联华超市累计下跌28%、苏宁云商累计下跌33%。”
此前有华尔街分析师担心,由于阿里最近两年来大量收购线下资产,导致其资产越来越重,从而使得公司账面上的折旧也大量增加,从长期来看是对公司盈利产生不利影响。对此阿里何尝不知,从最新公布的第三个季度财务报表不难看出,阿里已经将利润的数字调整为扣除了折旧和息税的EBITDA利润。
对于新零售为何没能复制天猫的成长神话,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的电商业正在逐步走出传统的人口红利主导模式,越来越多的品牌商家和零售商开始注重供应链的升级,而终端的消费者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可选购物平台,阿里这种依靠囤积市场稀缺的流量资源和数据资源榨取商家和零售商的模式,很容易陷入到资源的枯竭。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