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民生 > 正文

星河研究院:从AmazonGo看无人零售发展趋势

[2018-04-05 12:01] 来源:中新网 编辑:张璠  阅读量:11281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中新网3月27日电自2016年亚马逊宣布其无人便利店项目AmazonGo准备问世以来,无人便利店便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内巨头及初创公司纷纷入场,出现了F5未来商店、缤果盒子以及淘咖啡等等一大批不同形态的店家。其实,无人便利店并不是要“消除”......

中新网3月27日电 自2016年亚马逊宣布其无人便利店项目Amazon Go准备问世以来,无人便利店便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内巨头及初创公司纷纷入场,出现了F5未来商店、缤果盒子以及淘咖啡等等一大批不同形态的店家。

其实,无人便利店并不是要“消除”所有人工环节,更大地意义是将线下场景数字化,提升运营效率、实现精准营销等,并通过提供更便捷的结账方式提升用户体验。

星河研究院:从AmazonGo看无人零售发展趋势

大体来讲,无人便利店识别顾客所购商品的技术可分三类:使用条形码、使用RFID以及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便利蜂、Wheelys、小e微店及罗森都是使用条形码解决方案的公司,这种解决方案要求顾客用手机或结算台等设备“自助”扫描商品条形码,看似实现“无人”,实则是将收银员的工作转嫁到顾客身上,创新度低,且用户体验差。

业内使用RFID解决方案的公司主要为缤果盒子,RFID技术虽然已经发展多年,非常成熟,但是仍然有识别准确率受天气影响,在液体、金属上使用识别精确度低等缺陷。然而最致命的其实是从成本维度考量,虽然RFID标签目前单片成本可低至0.2元/片,但是新增的人力成本(贴标签)及由标签易撕毁带来的高盗损率,都对使用这种解决方案的厂商成本控制能力形成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又能分为有结算台的解决方案,及无结算台的解决方案。使用有结算台解决方案的公司包括逗号零售、函数空间等。同样是应用结算台,和使用条形码或RFID不同的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结算台是通过图像识别来判断顾客所购商品的。而无结算台的方式则是亚马逊无人便利店——Amazon Go所使用的方式,显著特点是离店支付无需任何操作,“即拿即走”。下一节将会详细介绍Amazon Go的相关技术及购物流程。

Amazon Go购物流程及相关技术设备

购物流程

星河研究院:从AmazonGo看无人零售发展趋势

作为一名顾客,在走进Amazon Go之前,你需要下载Amazon Go App,并在注册登录账户之后,通过这款软件生成二维码,扫码进店。不用操心如何为他人买单,生成的每个二维码都可以对应多个人,这主要是为了应对家庭购物场景。在购物环节,亚马逊通过“取货”动作判断你购买了哪些商品,为他人取货账单也会记到你的账户。另外,出于识别考虑,货架上的商品都需要被摆放整齐,亚马逊店内有专门的理货人员整理顾客放回的商品。

亚马逊无人便利店所使用的标签并不是常用的条形码或者RFID,而是一种独创的点状标签,这种类似盲文的标签可能更利于摄像头识别。在选购好所需商品之后,支付不需要任何操作,仅需在走出店门后等待5-15分钟,即可获得账单,出现问题的商品可以点击退换。

识别环节

那么在顾客购物的过程中,亚马逊又是怎样判断顾客究竟购买了哪些商品呢?和购物环节相同,识别环节也分3步:

首先,在顾客进门时顶部摄像头识别顾客体态步态及热成像等生物特征,并将此作为生物ID和账户链接,和外界猜测不一样,出于隐私等方面的考虑,亚马逊并没有使用面部识别技术。

在顾客购物时,亚马逊主要通过货架上的摄像头进行手势识别,并通过多重感应器及顾客历史购物记录判断顾客所购商品。在整个识别过程中,存在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从顾客进门起就进行全程跟踪,另一种是在监测到顾客出现在货架间后,再进行主动跟踪;相应的顾客离店的判断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全程追踪到顾客离开店面后进行账单结算,一种是几分钟内货架间检测不到顾客动态后进行账单结算。由于账单结算具有5-15分钟的延迟,我们更倾向于亚马逊使用第二种处理方式,在识别精度可以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较低的成本是其胜出的关键。

店内相关技术设备

Amazon Go店内使用的设备主要有摄像头、麦克风、红外感应器、压力感应器和荷载感应器等,使用的技术和无人驾驶技术非常相似,包括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及感应器融合技术。值得一提的是,Amazon Go店内拥有上百个摄像头,这些摄像头主要分四类:

星河研究院:从AmazonGo看无人零售发展趋势

与Amazon Go相关的收购

查阅Amazon最近十年收购记录,我们判断有四家公司与Amazon Go的落地关联较大,它们是Orbecus、2lemetry、Blink及Body labs,前两家公司于2015年被收购,后面两家公司于2017年被收购,与Amazon Go的关联相较前两家弱一些。

Orbecus:于2015年12月被收购,是一家专注图像识别的技术提供商,由华人团队创立。旗下拥有图片搜索引擎及API平台,客户包括AMD及松下等。被收购前,初期仅对企业用户收费,提供定制化服务,个人用户免费,后期建立平台,每月提供免费流量,流量外按月计费,识别精度达业内第一,是当时图像识别领域最大的独立技术提供商。目前被并入AWS,提供Amazon Rekognition服务。

2lemetry:于2015年3月被收购,是一家提供物联网平台服务的厂商,被收购前拥有当时市面上“唯一”可整合不同物联网协议设备的平台,现在同样被并入AWS,提供IoT平台服务。

Blink:于2017年12月被收购,是一家制造安防摄像头的公司,旗下拥有节能效率非常高的AI芯片。

Body labs:于2017年10月被收购,主要提供3D人体扫描及建模服务,其服务可用于电商、零售领域。

中国版Amazon Go

与Amazon Go同样使用无结算台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国公司主要有简24和云拿科技。简24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已落地运营店面坪数超过100坪的无人便利店,仅次于亚马逊无人便利店160坪的店面,除了店内可容纳的同时购物人数仅为20人,远低于Amazon Go的90人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版Amazon Go”。简24在今年1月宣布完成千万美元级别的A轮融资,由星河互联领投,天使轮投资方蓝驰创投、红点创投跟投。A轮融资3个月前,简24刚完成天使轮融资。目前位于徐汇万科中心的2号店已于春节后上线,识别率超90%,相信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算法会打磨的更加成熟,店内可容纳同时购物人数也会增加。

跟简24自建店运营不同,云拿科技是一家技术提供商,在早期自建体验店提升算法后就开始采取与零售商合作的方式建店,目前与百联集团合作建成“GMS超便利”无人便利店,于去年12月下旬开始营业,店面面积仅15坪左右,可同时容纳4、5人购物。

国外也有类似的厂商,一家由华人团队创立的技术提供厂商AiFi提供和Amazon Go类似的无人零售解决方案,目前还没有体验店落地,计划年内在纽约、旧金山建店。

Amazon Go未来发展策略探究

据报道,亚马逊计划于今年年内在西雅图、洛杉矶等地,新开6家无人便利店,但是暂时没有在全食超市(whole foods)应用整套技术的打算。

那么亚马逊短期内是否会将无人便利店技术对外进行授权呢?官方还没有透露任何说法,接下来我们就对此展开讨论。

如果Amazon Go走技术服务提供商的模式,将可以更快的铺开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可以通过自己的平台获取其他便利店、零售商品牌的线下用户行为数据,来对用户进行精准营销等。但这样做有两个很突出的问题,一个是数据归属问题,大型的零售商和连锁便利店为了掌控数据资源,一般不会将数据授权给技术服务提供商,更别说亚马逊这样在零售领域有竞争关系的技术提供商。另一个问题是实际需求市场可能比较小,如果大型零售商和连锁便利店不会使用亚马逊的技术,那么区域性的便利店甚至夫妻店呢?对于他们来说,亚马逊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否经济存疑。而且由于存在电子支付等技术门槛,无人便利店针对的客群更多是“快节奏生活”的白领中产阶层,以老人、小孩为主要客群的社区便利店及平价大型商超应用存在难度,需求较小。因此走纯技术服务提供商的模式并不是亚马逊最好的选择。

而选择自建店路线(不授权),在线上获客成本不断提高,众多传统电商都在寻求线下低成本获客渠道的背景下,亚马逊可以为线下建立竞争优势为线上导流,还能无障碍地获取数据资源,获知消费者习惯,优化货架摆放、仓储管理,提升运营效率等。另外,我们认为,亚马逊于去年对全食超市的收购决策,透露了其布局线下的野心。用上“Amazon Go”的解决方案,全食超市门店能够优化库存管理、需求预测、客户管理和趋势预测,提升运营效率,还能让顾客支付更便捷,提升用户体验,这有利于全食超市占领高端生鲜市场,提升市场份额。再加上全食超市作为高端生鲜超市,顾客群体与无人便利店客群高度重合,同为白领或中产,不受无人便利店的顾客门槛限制,全食超市使用整套系统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亚马逊短期授权这项技术的可能性不大,在无人便利店的人工智能整套技术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甚至在技术本身已经没有壁垒的时候,亚马逊可能会将这套技术授权给其他零售商和连锁便利店。

技术提供商?还是自建店运营?

目前市场中,既有云拿科技这样的技术提供商,也有采用自建店运营方式的简24,那么初创公司要想快速站稳脚跟,哪一种方式更好呢?

我们认为,大电商或者大零售商会基于掌控数据资源考虑,会选择自建平台或者收购某家成熟的技术提供商,当然基于成本考量,选择第三方提供商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而对于初创公司,短期来看,由于竞争初期技术是核心竞争优势,以技术提供商为路线的企业可以快速铺开产品,更快地提高技术,建立技术壁垒。然而,当系统识别度低时,初创企业很难找到愿意成为“试验品”的下游零售商,都会不可避免的从自建店开始。从长期来看,以技术提供商为目标的公司,可能会很快触及天花板而被收购,或者拓宽业务广度成为AIaaS提供商,也可能专注数据处理成为大数据营销平台。而对于自建店运营的公司,长期运营能力是关键,如果团队有较强的运营能力,成为中国本土的优秀便利店品牌还是指日可待。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