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辛冲街朱岗村朱哲良 便民店恢复了正常营业我们很好,不用这么惦记
朱哲良打理自己的小卖部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22日上午9时许,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新洲区辛冲街朱岗村时,朱哲良正在自己开的便民店门口,带着刚满3岁的孙子晒太阳,见到记者,他连忙打招呼:“说了让你们不要来的,我脱贫都几年了,不用再这么惦记了。”
记者告诉他:“我们来看看这次疫情对你们家生活有没有造成大的影响。”
便民店恢复了正常营业
朱哲良把记者带进他的便民店。店面不大,约20平方米,高高低低的货架上摆满了货物,主要是各种零副食,米、面、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还兼卖烟草。不时有村民进来购物。
“多亏了这个便民店,它让我脱了贫。这次疫情,它还帮村民解决了封村时生活上的需要。”朱哲良介绍,春节之前,他购进了一大批年货,疫情暴发后封村了,村民外出购物不便,只能光顾他的便民店,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到3月初,便民店的货物全部卖空了。
村民所需的物资不能断供,村支部书记朱喜德与他联系,由村里收集村民需要购买的物资,朱哲良负责到邾城购回。
“这些物资基本没赚村民的钱,毕竟是特殊时期。”朱哲良说,“再说,这个店也是村委会帮我开起来的。”
30年前,那时36岁的朱哲良,妻子不幸离世。为了照顾3个还未成年的孩子,朱哲良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家种点粮食,独自拉扯孩子长大。“那个年头,别说攒钱了,基本靠借钱过日子。孩子们读书也因此耽误了,义务教育虽然不用交学费,但生活费我也凑不起。当年,大女儿念了三年小学就辍学了。”
朱哲良的家从此陷入贫困。
直到2015年,村委会看他家长期贫困,就给他支招开个便民店。朱哲良的侄儿一家在外打工,就把靠村路的门面借给他开店,不收租金;村干部帮他跑营业执照,还帮他办下了烟草专卖许可证。当年4月,便民店开张了。朱哲良的日子开始慢慢好转。
今年4月8日,武汉全城“解封”。朱哲良开心极了,当天上午赶到邾城,租了辆小货车,进回了8000多元的货物。“终于恢复了正常营业。”
饲养土鸡年收入有望过万元
朱哲良笑着告诉记者,他饲养的100多只土鸡,疫情期间卖出去了80多只,收入了8000多元。
“别看朱哲良困难,但他从不主动找村里、街道要扶持,他总是在‘折腾’,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村支部书记朱喜德说。
村民们说,朱哲良一向“很硬气”。妻子去世后,家里贫困, 朱哲良总在琢磨着怎么脱贫。
早些年,朱岗村为了帮村民脱贫致富,请来农业专家看水土,朱哲良带头种植白灵菇。后来,因为销路不佳,他没再种白灵菇,改种蔬菜、西瓜、甜瓜、甘蔗……看见什么赚钱,他就种什么。这种“跟风”种植,基本上没见效益。
2015年,他又瞄准了饲养蛋鸡。一番“折腾”,他熟练掌握了养鸡技术。近两年,他发现饲养土鸡更赚钱,便在便民店附近圈出一块约一亩地的院子,栽上一些果木,放养土鸡。
“土鸡都论只卖,一只100元。”朱哲良说,“我现在不贪多,每年就养100多只土鸡。也不再瞎折腾,经营好便民店,饲养好土鸡,过日子绰绰有余。”
等条件再好点盼带孙子孙女去旅游
采访期间,朱哲良3岁大的孙子总是跟在他身边,我们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偶尔,他问爷爷要饼干吃,朱哲良便从货架上拿一小包给他。
“照看孙子是我目前最大的乐趣。”朱哲良说,他原来最担心的就是儿子。儿子今年37岁了,原本是水电工,10多年前在工地上做工时突然晕倒,后被诊断出得了脑积水。“治了两年花了2万元,控制住了病情。”加上家里穷,他一直担心儿子找不到媳妇。但随着儿子在城里打工,家里的条件也慢慢好起来,儿子不但娶上了媳妇,还给朱哲良添了一个孙女、一个孙子,把朱哲良高兴坏了。
现在,儿女们都成家了,朱哲良说他只用管好自己,再就是带好孙子。
“有没有打算自己也找个老伴?”记者问。
“我是穷怕了。”朱哲良笑着说,“是想等到我条件再好点,找个老伴,带着孙子孙女一起出去旅游,那就最开心了!”
(长江日报记者李亦中 罗京 通讯员王林军)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