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这份报告指出,中国并不缺少劳动力,缺的是“合适的”劳动力,总量充足、结构性短缺还将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种常态。
报告认为,劳动人口中的“4050”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外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环境依然比较脆弱,未来仍然是就业政策的重点帮扶群体。
在就业政策制定上,报告认为,政府着重考虑的问题并不是如何增加普通劳动力的供给,或者让高学历者屈就于低端的就业岗位,而是考虑应该如何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充分利用和消化吸收现有的劳动力资源。
报告建议,从供给端看,既要培养更多的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也需要为已离开学校的劳动者学习新技能提供渠道。
因此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将一批二本、三本院校转变为职业教育机构。
[!--empirenews.page--]
从需求端看,应关注到就业创造的模式变化,过去吸纳就业主要依靠制造业企业的规模扩张,但随着中国进入新常态,服务业中的中小企业将是就业创造的主体。
扶持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发展,降低它们在社保缴费、员工招聘和培训等方面的成本,能更好地发挥这些企业吸纳劳动力的作用,提高就业质量和市场需求弹性。
该报告一出,瞬间引发众议,不少网友表示疑惑,“当初为啥要将这些院校变为大学呢?”,而且“辛苦十年载考上二本院校,说改就改,不公平。”
也有网友表示,“改不改都无所谓,我倒是建议继续扩招”。甚至还有称,“非要改了名字才能教出技术吗?重形式不重内涵!”
而其中也不乏一些支持的声音,网友表示“没有较强竞争力的普通二本三本学校,培养的学生有很多都不能被认可,其实际工作能力可能比不上职业学校。”
不过仔细想想,不少国人对于“大学”和“职业学院”其实还是抱有一些偏见,通常都是听到“大学”才会觉得孩子是成才了,而且就和网友说的,“学校要改的是教学模式,校名改来改去内容不改还不是一样换汤不换药?”因而这份报告里的建议,估计真要实施也不是那么容易吧……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