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传奇·见证——颐和园南迁文物展”在颐和园举行,本次活动共展出园藏参与文物南迁的文物精品与档案史料共计73件,其中近30件文物是60多年来首次面世。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2月。
位于颐和园扮戏楼内的专业展厅内,明代的蟠虺纹簠、宋代的嵌松石方胜纹方鼎等67件文物精品在灯光的晕染下,焕发出无穷魅力。这些文物都同样经历过一场旷世传奇——文物南迁。
为铭记这段不平凡的历史,颐和园特将园藏参与国宝南迁的文物及档案史料首次集结展出。展览反映了颐和园藏650箱2445件珍贵文物从1933年至1951年,为避战乱18年的颠沛辗转最后部分归园的曲折过程。
[!--empirenews.page--]
展出的青花缠枝番莲纹双耳尊。
背景链接·“国宝南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鲸吞东北,窥伺华北。北京(时称北平)这座聚集着历代宫廷艺术宝藏的古都危在旦夕。1932年秋,故宫博物院开始选提文物,按类装箱。
1933年1月,日军攻破榆关(即山海关),北平已处于迫在眉睫的战火威胁之下。1933年3月,颐和园文物随故宫国宝南迁。
自3月至5月,颐和园文物共分三批,随故宫国宝一起踏上南迁之路。根据档案记载,参与南迁的颐和园文物共计2445件,另含《图书集成》一部,计528函。
经过十余载颠沛流离,抗战胜利后,南迁国宝于1947年底运回南京。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部分随国宝南迁的颐和园文物于1950年初北返抵京。
据悉,北返回园文物共计368件,仅约占南迁之初文物总数的15%,以瓷器、玉器、青铜器为主,还包括部分家具陈设类文物,成为颐和园文物收藏的核心组成部分。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