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民币走势的人都会注意到,每到半年末的时候,诸多关于人民币汇率走势的评论中都会指出,“半年末是传统的境外上市公司派息购汇较为集中的时期,因此对境内人民币压力较大”。派息购汇真的呈现如此明显的季节性吗?对于代客结售汇是否造成了明显影响?影响时间又有多长?我们分析了757家在港交所上市并在近10年中有股息分红经历的中资股,以回答上述问题。
派息的确呈现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由于香港投资者相对于内地投资者更加注重公司的现金分红,并以现金分红作为衡量一个公司的价值与实力的标准之一。因此,派息对于在港交所上市的中资股而言并不陌生。而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则多数在纳斯达克上市,对于分红没有硬性规定。因此,本文中我们仅考虑在港交所上市的中资股的派息情况,涉及币种也多为港元。
经过统计和计算,我们发现如下规律:
派息额整体呈现上涨趋势。2007年派息总额约为910亿港元,2015年高峰时达到4520亿港元。2016年派息规模有所下滑,但仍维持在4000亿港元整数关口以上。
派息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整体来看,6月-7月派息次数占比近半。并且,数据反映,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在6-7月派息,即数据集中度进一步上升。从派息额来看,6-7月派息额占派息总额的比重为57.58%,并且同样呈现集中度提高的迹象。
由此,我们可以回答第一个问题:派息的确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但这是否会对银行结售汇产生明显影响?
派息购汇对银行结售汇影响有限
中资企业如何安排资金进行派息,涉及到其内部财务安排,我们无法得到确切数据。理论上,中资企业可以在境内CNY市场购汇派息,或者在境外CNH市场购汇派息,个别企业甚至可以安排自有外汇资金派息。但我们认为,后二者情况并不普遍,大部分企业在境内市场仍有明显的购汇需求。
实际测算时,我们选取了2007年至今有派息记录的757家公司,并以公司公告的派息日前30日作为派息购汇的交易日,以当日相应外币兑人民币收盘价作为计算人民币计价派息额的汇率标准。尽管派息购汇交易日以及交易汇率的选取并不精确,也不一定全部符合实际情况,但我们认为,这不会改变派息购汇情况的整体趋势和规模,因此对结果扰动不大。
基本上,因派息而产生的购汇交易高峰期集中在5-6月。之所以强调“基本上”,是因为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即所有的派息都需要购汇。5-6月,派息购汇交易额占全部派息购汇的57.77%,且集中趋势愈发明显。2015-2017年,5-6月产生的最大派息购汇交易额均在2200亿元规模左右,也即月均约1100亿元。
那么,1100亿元的购汇规模放在全月来看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呢?2014年,月均银行代客售汇规模为8648亿元;2015年,人民币贬值预期进一步升温,居民和企业的购汇热情增加,月均银行代客售汇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但随着一系列“控流出、扩流入、降逆差”的监管政策落地,购汇规模出现萎缩,2016年月均银行代客售汇规模为9129亿元。今年前半年月均银行代客售汇规模也维持在逾九千亿元的水平。不管是相对于哪年的数据,月度1100亿元的购汇规模并不大。
此外,还有一项数据也能得出相似结论。从银行结售汇的角度而言,派息购汇、企业的利润汇出等都计算在银行代客结售汇项下的收益和经常转移项中。该项目也呈现了非常明显的季节性表现。如图1所示,6月的收益和经常转移项下购汇额几乎都是阶段性高峰,表明派息购汇对该项目的影响很大。但是,收益和经常转移项占整体售汇规模的比重却不大。同上,6月的占比都是阶段性高峰期,但尽管如此,大部分时期占比都不足8%。今年6月的数据显示,占比仅6.96%。
再回到我们之前的假设,即所有的派息都需要购汇,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此,在派息购汇最为集中的5-6月,月均派息购汇规模也应比我们匡算出来1100亿元更少。因此,对整体结售汇的影响也就更小。
反映在人民币走势上,根据路透统计的数据,今年境内人民币外汇市场上,日均成交额约236亿美元。而今年前7个月,派息购汇最大需求量也不到3000亿元,分散到日间则更为稀少。因此,我们认为,的确不排除派息购汇有可能在某几个交易日对人民币形成一定压力,但整体上看,无法改变人民币走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