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8旬农村贫困老人难吃上肉 为省煤气钱砍柴烧

[2016-02-19 11:34]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admin  阅读量:14609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当整个社会还在纠结延迟退休政策时,我们不禁在想,那些农村老人和高龄农民工怎么办?...
75岁的赵仲均被患有精神病的儿子暴打后,骑上三轮车带他去大排档打牙祭

  75岁的赵仲均被患有精神病的儿子暴打后,骑上三轮车带他去大排档打牙祭

  农村老人和高龄农民工背负着沉重的担子,挣钱不仅是为养老,也是为养家。

  中国农村应当以土地要素市场化为中心,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产业,为农民提供养老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

  当整个社会还在纠结延迟退休政策时,我们不禁在想,那些农村老人和高龄农民工怎么办?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在劳动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统筹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保障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他们的退休和养老问题更应该得到关注。我们希望通过对珠三角农民的采访,调查了解即使中国相对富裕地区的农村老人和返乡农民工,他们的生活点滴和他们的现状,真实地解读广东农民养老之困。

  不仅为养老,也为养家

  江门鹤山古劳镇,正午,西江畔,“彩虹”肆虐一月有余,除了江边倒伏的芦苇和连片的野草,早已见不到台风踪迹。虽然已近深秋,江水退却,但温度依然不减,暖风卷着鱼腥味扑面而来。堤外的杂草中,仍是积水的沼泽地,深浅难测,穿着雨鞋的李宝群,只能义无反顾地往前走,她需要的,是被洪水带到沿岸的干枯木材,这是家里未来一个月煮饭烧水的柴火。[!--empirenews.page--]

68岁的李宝群在西江边挑柴

  “彩虹”的威力显而易见,家中种植的七分地蔬菜瓜果全部被淹没在洪水中,水退后,颗粒无收,相当于损失了小孙子一个月的幼儿园学费。李宝群身材瘦小,褐色的脸上满是江风刮出的皱纹,斗笠下的脸上汗流满面,这让已68岁的她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大。收集的柴火每一捆都有上百斤,李宝群利索地捆绑,让每捆的重量都接近平衡,再选一条结实的木头做扁担,颤悠悠地一担一担挑上大堤。干完超出她年纪可承受的体力活,接下来的是擦擦汗,赶回村中为3岁的孙子做饭。

  古房、古榕、古桥、古码头……鹤山古劳水乡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被誉为珠三角最后的原始水乡。这里的农民生活画面也是珠三角普通农民生活的典型。48年前,古劳镇上升11队南安社村20岁的李宝群认识了同村同龄的男青年李锡煊。“和他结婚是因为他会培育桂花鱼苗。”李宝群说,在当年,懂技术的男青年特别受女性欢迎。在接下来的10年里,夫妻俩一共生下四个女儿,他们也希望有一个儿子,但事与愿违。

  上世纪90年代初,丈夫李锡煊带着她到5公里外的古劳镇,成为江门鹤山市第一批农民工,李锡煊在工地做泥水工,李宝群打下手,靠卖苦力养活四个女儿,这一干就干到四个女儿都长大成人。“两人累死累活,每天收入不到50元,仅能维持全家的最基本生活。”2012年,夫妻二人回到南安社村准备安享晚年,不想又飞来横祸,二女婿因病去世,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离古劳20公里的佛山高明区三洲上良村,是珠江三角洲的发达地区,比李宝群大15岁的杜六妹在屋外砍柴火,地上堆满杂乱的树枝。正逢观音诞,四处传来鞭炮声,杜六妹顾不了这些,83岁的她已花了6天时间准备柴火,要为接下来的降温天气做准备,以省下每罐80元的煤气钱。

  她有三女一子,在农村,多子女的家庭不算稀奇。上良村紧靠高明区城市中心,他们夫妻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完全靠土地吃饭,杜六妹常年负责种植自家的4亩水稻。

  种植水稻入不敷出,丈夫赵有诺在世时打些散工补贴家用,大多是帮村民的鱼塘收鱼,这份不固定的工作,每次可为家庭带来30-40元的收入。为了增加收入,夫妻两人还在农闲时种了3亩多西瓜,经常可在公路边见到夫妻俩摆卖的身影。

  14年前,杜六妹的丈夫因肺病去世,她开始独居生活,在上良村7号,老人照顾儿子的一儿一女,直到把他们抚养成人。[!--empirenews.page--]

  上良村村委书记赵仲均是杜六妹的邻居,在农村人眼中是地地道道的“公家人”,1995年他从村委书记位置退下来,那时,一家人的日子也算圆圆满满。

 83岁的杜六妹在为蔬菜浇水,她一人居住,无人照顾

  厄运发生在10年前。2005年,妻子赵丽宵忙完一天农活,吃完晚饭,坐在自家门外注视远处的稻田。赵仲均说:“她告诉我想睡觉,不一会就歪倒在大门外。”他赶紧叫来村中的土医生,用了很多方法可就是无法唤醒,第二天送到佛山市中医院,才发现是中风,经过抢救,虽无生命危险,但还是导致左半身偏瘫,后半生只能在床上度过。

  这以后,上天没有眷顾赵仲均,儿子赵建文在村中读了6年级就患上强直性脊柱炎,背脊越来越驼,之后出现股骨头坏死,无法继续读书,在家休养没多久,开始出现间歇性精神病,并且伴有暴力倾向。

  3年前,赵仲均的腰也开始直不起来,今年刚满75岁,走路时,脸部与地面平行。如今,赵仲均一家完全没有劳动能力,全靠养老保险和政府救助生活。

  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 .5%。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2400万,低收入贫困老人2300万。以我国目前每年有3%的人口进入老年人行列计算,老龄化高峰将在10-20年后来临。到本世纪中叶,每3个中国人中就会有1位老人。

  家庭赡养功能逐步弱化

  83岁的杜六妹帮儿子养大两个孩子,一个人独居上良村老屋,四个子女全在外打工,由于工作繁忙,每周只有最小的孙子来看她。

  按照高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新规,她每月可领取580多元的养老保险费,即便这样,她还是不得不异常节俭,由于没有土地,为让自己的“退休”生活过得更好点,杜六妹在老屋四周开辟了菜地,种植四季菜蔬,保证一年的饮食需求,但这远远不够,有时她还瞒着子女,偷偷跑去帮种菜的外省人分拣菜苗攒点零花钱。

  独居的杜六妹极少吃肉,基本上不买,因为距市场有3公里路程,走这么远的路程对于她这个年龄来说难度很大。高血压、冠心病一直伴随她的老年生活,分拣菜苗的工作如今也已无法坚持。她每天只吃一次降血压药,每月费用20元。杜六妹感到十分孤独,每天陪伴她的就是赖以为生的蔬菜苗。[!--empirenews.page--]

  在广东,一些农村高龄空巢老人,受子女外出务工、家庭收入拮据等影响,年老反而需要自养,高龄仍干着沉重的农活,“老无所养”问题突出。随着农村“空心化”加剧,传统的“养儿防老”、农村互助养老受到冲击。南都记者在广东走访发现,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传统的“养儿防老”作用受到冲击,家庭赡养功能也逐步弱化。

  由于所处地区政策与法规的差异,68岁的李宝群夫妇生活最为艰难。每月几百元的最低生活标准,对没什么积蓄的李宝群老夫妻来说,简直杯水车薪。两个已年近七旬的老人不得不每天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地靠年轻时学来的手艺———养殖桂花鱼苗贩卖,一年赚取4000多元以维持家用。因为要负责孙子每月500元的幼儿园学费,李宝群不得不在村中找一些边角的自留地种蔬菜、葱蒜,凌晨运到鹤山周边市场贩卖。

  当整个社会还在纠结于延迟退休政策时,农村老人和高龄农民工却无奈地“无法退休”。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主要数据报告》中显示,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率 ,城镇达到84.7%,每人月均退休金1527元;农村只有34.6%,每人月均养老金仅74元。农村老人和高龄农民工背负着沉重的担子,挣钱不仅是为养老,也是为养家。

  据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显示,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仅占38%,参与养老保险的仅占16.7%。因此,当许多老一代农民工为城市建设贡献了一二十年后,突然发现原来没有买过社保,无法在城市退休,作为鹤山最早的一批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李宝群也从未享受到城市化的“成果”。

  黄昏,赵仲均家显得异常冷清,在上良村机耕路的尽头,是一栋破旧的两层小屋,屋外全是杂草,屋门紧闭,只有几棵野外的杂藤可以探入,村民不与他们来往,他们也不与村中人往来,偶尔开门,都是伴随儿子精神疾病发作的怒吼声。

  中午,赵仲均在家做了两道荤菜,颤巍巍地端给儿子,吃过精神病药物的赵建文行动不便,但对父亲不满,便对这副日渐衰老的躯体报以老拳,赵仲均不得不带着伤推出三轮车,留下瘫痪在床的妻子,“服服帖帖”地带儿子去大排档打牙祭,满足他的愿望。

  佛山高明区义工协会每周派出义工为赵仲均家打扫卫生,但对于这样的农村家庭,打扫卫生是远远不够的。

  今年5月,上海财经大学第7次“千村调查”项目组,发布《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调查显示,目前54 .6%的农村老人还在从事职业性劳作,几乎所有的老人都在从事一定程度的家庭劳作;1/3的农村老人需要护理,1/2的农村老人处在服药状态。

  但另一个不容乐观的情况是,在采访中,南都记者调查了众多的被访者,是否有进入养老院的意愿?在被访者中,即使如全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赵仲均家庭,也拒绝进入养老院。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妇女研究中心发起的“关爱农村空巢老人”主题调查显示,九成受访老人倾向居家养老,多数人对养老院有抵触情绪。受农村长久以来的文化氛围和习惯的影响,老人出于“费用”“子女选择”“养老院缺乏亲情”及“名声”等原因,都不约而同地不去养老院。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