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9月对部分重点民生领域476.78亿元财政存量资金进行跟踪审计后发现,有141.76亿元未得到有效利用,占抽查总数的近30%。
审计署6日发布的公告显示,这些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资金主要是用于农林水、扶贫、社会保障与就业、城乡社区事务、保障性安居工程、养老服务等,涉及22个省的33个项目。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主要负责人表示,推动统筹盘活财政资金,使其更好地发挥效益是审计持续关注的重点工作。审计注重分析项目资金形成结存的原因,从制度制定、预算安排、项目审批、项目实施、资金支付等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剖析,重点反映还有哪些影响项目顺利实施和资金有效使用的制度障碍亟需破除、哪些关键环节亟需打通。
据这位负责人分析,从审计情况看,影响财政资金有效利用的因素主要有5个方面:
--部分有明确专款专用要求的结余资金无法盘活,有的制度及任务安排与实际情况不符,有的预算已经做出安排,但是相关政策、办法等未及时出台,影响了资金及时使用。
--预算不细化,与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衔接不够,与项目实施不协调等。[!--empirenews.page--]
--部分项目申报审批时间长、环节多等影响资金及时使用。
--已完成或已取消项目资金未及时统筹、因准备不充分或设计不合理等需要调整项目等。
--有关部门和单位未按时办理竣工决算,致使部分项目款项长期未结算。
这位负责人提出,审计建议尽快研究建立专项资金按照大类管理的机制,进一步清理各类专款专用条款,制定完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结余调整使用办法,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另外,公告显示,有7个省份的12个市县及单位虚报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或完工量14450套。
据审计,河北省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寿王坟铜矿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量上报1304套,实际为0;张家口市桥东区栖凤谷保障性住房项目,完工量上报1272套,实际为0;黑龙江省七台河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治理工程项目,开工量上报5221套,实际800套,虚报4421套。[!--empirenews.page--]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主要负责人说,部分保障性住房项目未能按计划开工或完工,为应付上级部门考核,有的地区在仅开展前期工作、未达到开工或完工标准的情况下,虚报了工程开工(完工)量。
这次审计还发现,一些地区的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拆迁困难、项目调整等原因,存在未按时开工或进展缓慢的问题。如,今年广东省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开工任务为2.06万套,截至8月底仅开工0.34万套,开工率为16.50%。
同时,个别地区的保障房建成后,由于项目基础设施不完善达不到入住条件、符合条件的申请入住户数不足等原因形成闲置。本次审计抽查发现5个省的5个市县已建成的5.75万套保障性住房闲置。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