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可控的通胀水平,将让货币政策腾挪出更多空间,以充足蓄势的发力来实现稳增长目标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以16日最新公布的PPI和CPI数据来看,国内通胀水平尚不会对货币政策构成较大掣肘,货币政策可以更多释放空间以稳增长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依然是稳增长和宽信用,而货币政策也将迎来重要窗口期,数量型工具具备操作空间
货币政策游刃有余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CPI同比上涨0.9%,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PPI同比上涨9.1%,涨幅较上月收窄1.2个百分点CPI和PPI涨幅回落趋势略快于预期,二者间的剪刀差进一步收窄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下一阶段,受高基数影响,PPI涨幅预计进一步回落,食品价格仍然是影响CPI走势的主要因素,粮食连年丰收,猪肉价格短期不易回升,预计国内通胀水平整体可控,不会对货币政策构成较大掣肘。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增长,保就业,控风险,也包括控制物价上涨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相较去年,当前整体物价形势相对缓和,使得货币政策可以更多释放空间来稳增长,宽货币,扩信用等货币政策力度将逐渐显现,1月的信贷,社融数据已有所表现
相比美联储在高通胀压力下加速收紧货币政策,当前我国CPI同比仍处于较低水平,PPI同比下滑趋势仍将延续中信证券联席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通胀压力进一步缓解,不会构成货币政策稳增长的制约
稳增长是头等大事
迫于高通胀压力,美联储将加快收缩货币政策的进程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也展现出对抗通胀,收紧货币政策的鹰派姿态综合考虑外部因素影响与内部稳增长需求,未来我国货币政策将如何充分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表示,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需要宏观政策强化跨周期调节根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联储观察的测算,3月美联储加息的概率达100%在中美货币政策走向出现背离的大背景下,一季度将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操作窗口期
尽管全球跨境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调整的风险上升,但多位分析人士认为,当前货币政策要坚持以我为主。
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部分领域投资尚在探底。。
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依然是稳增长和宽信用,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引导企业贷款利率下行明明认为,海外一些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收紧加快,是2022年重要的外部不确定因素但加强国际协调,并不等同于国内货币政策将跟随海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而转向从历史上看,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阶段并不必然导致国内货币政策收紧
连平表示,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收紧,会使得我国货币政策向宽松方向的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不可否认的是,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朝收紧方向推动,会对我国汇率,利率,资本流动等形成一定压力但考虑到我国经济韧性,内需增长潜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功能强,资源足,可以做到以我为主,也就是货币政策要满足经济增长需求,重心在于稳增长
1月金融数据释放了积极信号,但通胀数据不强显示稳增长政策力度还将加码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认为,传统稳增长模式主要依靠房地产和基建,而金融周期下行阶段,稳增长模式对新经济的依赖上升货币政策仍然很重要,同时,财政政策和准财政政策的重要性相对提升
资金面仍具备宽松空间
那么,下一阶段,我国降准降息是否还具备空间。如果我们认同当前的基本面压力,那短痛是几乎必然的选择,我们能选择的只是泡沫去化的斜率而已,在此间,利率无论如何是存在向上的压力的。
明明表示,货币政策在总量层面仍然具有宽松的空间和窗口期,结构性工具层面也可以从支农支小,支持碳减排等领域做加法,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发挥LPR改革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
预计今年一季度内仍将降准0.5个百分点,降息有空间但是需要更强的触发因素,包括商品房销售增速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进一步下滑等明明称
连平认为,数量型工具在必要时仍可以使用,目前看或依然存在全面降准的需要,结构性定向调整的空间则不大这主要是因为,今年专项债总量规模可能较去年大幅增加,需要有社会资金配套投入,对信贷和社融提出较高要求此种情况下,如果市场流动性无法充分保证,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的匹配,协调,支持作用可能会打折扣
他预计,价格型工具在未来一段时期发挥作用的空间较为有限主要顾虑是中美利差迅速收窄对资本流动,汇率等方面的影响一旦美国加息提上日程,货币政策操作促使MLF利率或LPR进一步下行的难度加大但预计人民银行会运用短期货币市场工具,保证市场利率水平处于较平稳的状态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认为,2022开年PPI与CPI持续下降,货币宽松空间已打开他建议,抓住当前宝贵的宽松时间,趁海外加息还未落地,中国通胀呈现回落状态,积极应对上半年的经济增长压力,持续支持中小企业和战略新兴行业,货币闸门可以再适度放开在美联储即将加息背景下,抓紧剩余的宝贵时间,尽快降准降息,各部门形成合力,让宽货币和结构性宽信用组合拳发力,支持实体经济,稳定信心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